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试题答案
C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将要 |
B.非效鸟集乌飞像,如同 |
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引、拉 |
D.寡人将寄径于楚道路 |
2.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
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 |
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 |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登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初时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3)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独.家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评论 |
B.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系:关押 |
![](http://picnew.1010jiajiao.com/pic2/upload/papers//20140822/20140822202324139116.gif)
![](http://picnew.1010jiajiao.com/pic2/upload/papers//20140822/20140822202324170119.gif)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 B.何以汝为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吾羞,不忍为之下 ![]() ![]() | C.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 D.皆为陛下所成就 |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共24分。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注]1锻炼:打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4)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t4),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zu$)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源深于女祸。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D.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C.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D.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4)选出与其它三项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大概这是由于他们掌管的事务易接近皇帝而且关系亲狎,他们的心性偏狭而且狠毒。
B.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君主的安危由宦官的喜怒所决定,祸殃灾难潜伏在宫廷内部。
C.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因而,后果最严重的,是丢了天下,其次就是丢了性命。
D.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女色的确能迷惑君主,但宫女不被君主宠幸且始终不能醒悟,那么,宦官所造成的祸殃也会波及到她们的头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t4),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zu$)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源深于女祸。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D.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C.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D.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4.选出与其它三项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大概这是由于他们掌管的事务易接近皇帝而且关系亲狎,他们的心性偏狭而且狠毒。
B.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君主的安危由宦官的喜怒所决定,祸殃灾难潜伏在宫廷内部。
C.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因而,后果最严重的,是丢了天下,其次就是丢了性命。
D.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女色的确能迷惑君主,但宫女不被君主宠幸且始终不能醒悟,那么,宦官所造成的祸殃也会波及到她们的头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1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下列四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4)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善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5)翻译以下句子。
①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②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1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下列四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4)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善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5)翻译以下句子。
①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②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zuì)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②陈:通“阵”。③勒兵:练兵。④保栖:守卫居住。⑤行成:议和,求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悉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 卑辞厚礼以遗之 遗: 赠送。
C. 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见: 接见。
D.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吊: 慰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乃兴师伐越 B. 越因袭击吴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因击沛公于坐
C. 种还,以报勾践 D. 若反国,将为乱
不赂者以赂者丧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可诱以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及长,不省所祜,惟兄嫂是依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吴越由此结怨。
B. 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 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D. 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了吴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