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一句话:“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以留言的种子。”翻开人类历史,作者所说的“无恶意的闲人”并不限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而是遍及古今中外。下面不属于“无恶意的闲人”这一范畴的是

A、《道士塔》里的王道士。
B、《胡同文化》里提到的天坛城根的鸟友。
C、《<呐喊>自序》中提到的中国人被杀头示众时周围的观众。
D、奥尔珂德《小妇人》中的马区夫人。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72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72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1926年3月18日。
  3月18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1918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1923年,你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那年,你才22岁。
  杨德群,1902年生于湖南湘阴县。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1924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25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南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可是弹从你的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24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3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呵。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72年过去了。保存焉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宛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有删改)
1、本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任选两句作答)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为什么又说自己“重新复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这样写还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第三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第二人称的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

答: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15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4分)
答:                                                                   
【小题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5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小题3】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15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4分)

答: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5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3.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散文:脆弱的文体

①散文是一种最难用理论去框定的文体。广义的散文是一切用优美文字写下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切不可归于小说、戏剧、诗歌和理论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被划入到散文的行列。日记、演讲录、墓志铭、回忆录、书信、作家的创作谈、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研究札记和随想录,都有可能被当做散文来阅读。散文和别的文体最容易在界别上发生模糊。鲁迅的《故乡》是小说还是散文,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的散文化”、“散文化的诗歌”,历来都是文学研究者要面对又很难说清楚的问题。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散文,一种可以囊括一切“美文”的文体,关于散文的界定,就很难在一个目标下讨论。

②狭义的散文是指那些有着“刻意”的抒情色彩、明显的“纪实”风格和夹带着艺术想像的思想议论的文章。确有一批作家,他们专事这样的写作,于是“散文家”的头衔被特定地指称某一类作家,即以现当代中国文学而论,从朱自清到梁实秋,从杨朔到秦牧,从贾平凹到余秋雨,是人们通常指认的散文家。因为他们大量地、专门地从事这样的写作。于是,散文的概念就在这样的不确定中被人们狭义地认领下来。可我们明明知道,从古至今,有多少散文名篇并非出自“专门”的散文家之手。不要说《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结集,就是翻读当下的“散文年选”,作者阵容的人员构成恐怕也是最复杂的。于是,对散文的评论大多只能从具体现象入 手,对散文的文体研究也更多地强调其中的精神因素。

③面对疆域无限的散文,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在我看来,散文除了它的“兼容并蓄”外,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同时又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文体。我们可以谈论的,正是蕴藏在这种文体中令人心动的脆弱性。散文的脆弱在于,它是一种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艺术形式。散文中的“小我”过分狭隘,我们就不会与其中表达的感情沟通;散文中的“大我”过分夸张,失去自然与亲切,我们又会敬而远之,无法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如果作者的情感是真实的,叙事是纪实的,但在形式上拘于陈式,情感的动人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作者在形式上力求新变,内容上又失之于真实,矫揉造作又会成为我们的第一印象。而失去动人性或在阅读的“第一印象”中失分的散文,其价值就会严重缩水。于是这个看似无形的不确定文体,其实对写作者往往会提出最为严酷的要求。一个人刻意去做专门的散文家,事实上要冒极大的风险。因为就文学史的情形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都是非专门家写成的。谁能说诸葛亮含泪写下的《出师表》、鲁迅愤怒而成《记念刘和珍君》是冲着散文写作去的呢?

④散文,既可以是出师前的动员,也可以是父亲的背影;既可以是对白杨的礼赞,也可以是对荷塘月色的欣赏;既可以是领袖的一篇演说,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的一封家书;既可以是面对黄河的合唱,也可以是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倾听。所有这一切无疆域的奔驰,都取决于是否能表达出令人颤栗的真切感情,是否把持住了那一份脆弱的真情,是否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尖峰。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家和科学家用优美文字写下的创作谈、研究札记都可以被划入到狭义散文的行列。

B.散文是一种错综复杂,可以囊括一切“美文”的文体,这种文体最难用理论去框定。

C.文学史上的创作证明,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都不是非专门家刻意写成的。

D.所有能表达令人颤栗的真切感情,体现人类智慧尖峰的作品,都可以归入散文当中。

2.请结合文章第二段,用一句话给“散文家”下一定义。

3.作者称散文是一种脆弱的文体,对写作者往往会提出最为严酷的要求。请概括出这些要求。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