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喝彩 没精打彩 委屈 委曲求全
B.简捷 悉悉窣窣 脚踝 螳臂当车
C.东隅 矫揉造作 迁徙 不胫而走
D.棨戟 目不暇接 倡狂 一蹴而就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扶贫

戴希

  高低毕业于清水小学。毕业后在沿海打工,经过几年积攒,袋子鼓胀起来。听说清水小学还像以前那样贫困潦倒,高低心中难受,决定对母校开展一次扶贫。

  那天秋高气爽。一大早,校长和几位校领导就守候在校门口,翘首迎接高低光临。来到校门口,他与校长和几位校领导一一握手、拥抱,又在他们满面春风的陪同下,伴着少先队员清脆嘹亮的号鼓声,大步走过学校操场上手舞鲜花夹道欢迎的师生队列,高低感觉自己就像千里迢迢来访的外国元首。在操场上,校长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把个高低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欢迎仪式过后,校长又毕恭毕敬地把高低迎进校会客室。会客室内虽然桌椅破烂不堪,但上面仍摆满了各类水果和易拉罐饮料,都是校长专门派人从几十里远的县城买来的,校长热情好客,不时将水果和饮料送到高低手中,同时下意识地向高低介绍学校的贫困景况。整整一上午,高低就像坐在针尖儿上。好不容易挨到中午,高低想去不远的镇上吃碗米粉,但校长横竖不肯,一定要请他去镇上吃顿快餐,还说已叫好几位校领导和喝酒海量的老师相陪。他拗不过,去了。快餐的丰盛大大超出他的想像:满桌的鸡鸭、野兔和野山羊等,还配有名烟、名酒和名茶。他实在不忍享用,说这顿饭不知又可资助多少失学的儿童,或者使学校更新多少黑板和桌椅。校长却说,话可不能这样讲,你来学校扶贫给学校增光添彩,再穷不能穷招待,再穷不能穷感情,饭还得吃好,酒还得喝好,烟还得抽好,云云。吃完饭结账,餐费竟高达867元!高低心头一紧,说不清酒下肚子是啥滋味。校长还要约高低玩几圈麻将,高低不从,婉言相拒。

  走时,高低忐忑不安,面露难色:“感谢母校给我如此盛情的款待,可我准备捐赠的却只是20盒粉笔,价值不足100元!”说着十分小心地打开肩上的挎包。

  校长仍坦然受之,十分感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上次三笔来学校扶贫,捐赠的只有10来盒粉笔呢,还有二蛋、马非、黑虎他们……学校一样给予了盛情款待呀!”说着拍拍高低的肩膀,“只要你心里还有母校,欢迎你再来母校扶贫!”

  “再来母校扶贫?”握着校长温暖肥厚的双手,高低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1年第15期)

(1)试分析小说中校长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校长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想像一下结尾时高低的心情和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举两例说明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结尾校长的一番话表明像这样的事以前多次发生过,以后还可能继续发生。这样的结尾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可谓一波三折:学校招待之铺张,一折;高低捐物之量少,二折;校长回答之大度,三折。体现了小小说:“从单一中寻求曲折”的审美特征。

C.小说写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高低听说母校依然贫困,心中难受,决定扶贫。他受到了外国元首般的欢迎和招待,但最后他仅吝啬地捐了20盒粉笔。

D.学校设施陈旧破烂,但却有一位豪爽的校长,一顿招待餐花了867元,到底“贫”还是“不贫”呢?小说以“扶贫”为标题,一语双关,含蓄隽永。

E.与内容相适应,这篇小说质朴无华,语言通俗,全篇用客观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想像、思索的广阔空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辩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 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 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 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 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 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 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 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 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题。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 “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关。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 “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 “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小题。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辩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辩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小题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是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到下课的时候,便映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外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

(二)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中忽然会见我那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愚弱的国民,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

A.《野草》    B.《朝花夕拾》    C.《仿徨》   D.《华盖集续编》

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个我”一句的作用是:

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说明影片流毒之广。

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

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肯定语气    B.表否定语气

C.表合乎情理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无限思念    B.十分热爱   C.厌恶痛心   D.憎恨卑视

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

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

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

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新旧之“新”的意思。

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选择一组联词,应是:

A.终于  即使  无论  都只是    B.因为  凡是  即使  也只能

C.因而  既然  不管  都不过    D.所以  假若  尽管  而只是

7.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

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

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

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

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8.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完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因、从文的目的。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致,并不矛盾。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是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到下课的时候,便映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外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鲁迅《藤野先生》)

(二)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准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认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中忽然会见我那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和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 ]愚弱的国民,[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彷徨》D.《华盖集续》

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的作用是:

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极说影片流毒之广。

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

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肯定语气       B.表否定语气   

C.表合乎情理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无限思念   B.十分热爱    C.厌恶痛心    D.憎恨卑视

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

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

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

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新旧之“新”的意思。

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选择一组关联词,应是:

A.终于  即使   无论  都只是

B.因为  凡是   即使  也只能

C.因而  既然   不管  都不过

D.所以  假若   尽管  而只是

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递进

C.表语意转折             D.表总结上文

8、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

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  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

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

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9、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完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因、从文的目的。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