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八三五年九月,
②他在航海日记中写道:“这些岛屿好像是全体爬行动物的乐园。除了有三种海龟外,陆龟也很多,因此在这里曾经有一只船的船员们在短时期里捕捉到了五百至八百只大龟。”
③二十六岁的达尔文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考察。
④不仅龟存在变种,鸟也如此。
⑤大的一只龟重达四五百斤。
⑥达尔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个群岛上,龟至少有三个变种。
⑦达尔文观察了岛上莺属的地雀,发现它们的嘴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最大的是大嘴地雀,再次是小嘴地雀,其次是勇敢地雀,最小的是舍契雀。
⑧生物的多种多样性,证明了生物不可能是上帝造的。
⑨从此,物种不变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失去了地位。

A.③①②⑥⑤⑦④⑨⑧
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⑨
C.①③②⑥⑤④⑦⑧⑨
D.③①⑥②⑤⑦④⑨⑧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________木片上,叫做竹简或者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________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________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________可以写作“册”。这个“”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________勤奋读书,________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片上的文字,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造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在陈列于英国博物馆。

①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版,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动。②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乏。③毕升的活字印刷是粘性胶泥做成薄片,刻上一个一个单字,用火把泥块烧硬。④印书的时候,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要求,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蜂蜡和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再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用来印刷了。⑤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板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后,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⑥这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像油印书、石印书、铅印书、胶版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书等。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1.依次填入文中①段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

然后

或者

由于

B.或者

而且

因为

C.和

而且

由于

D.或者

然后

或者

因为

2.“册”字的造字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3.“读书破万卷”中的“破”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碎

B.使损坏

C.剖析

D.花费

4.第⑥自然段“把它们粘在一起”加粗的“它们”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个活字块

B.活字块和铁板

C.活字块和松香、蜂蜡、纸灰

D.铁板和松香、蜂蜡、纸灰

5.第⑥自然段6句话的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对本文表达顺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空间变换的顺序

B.按时间变化的顺序

C.按不同书籍的顺序

D.按不同书籍特点的顺序

7.“近代的书”和“现代的书”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近代的书的特点:________

现代的书的特点: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1)

对下列句划线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袁州       刺:担任刺史

B.

窃寄目所愿焉    偿:满足

C.

愈既以未得观为叹  造:制造

D.

词列三王之     次:次序、行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为:而滕王阁独第一        既自以心形役

B.

而: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  风飘飘吹衣

C.

以: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     但刘日薄西山

D.

其:子为我记之          不知几千里也

(3)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语句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  ]

A.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B.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C.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D.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

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

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D.

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5)

翻译下列三个句子:

(1)把上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内文言文翻译:

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