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划线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试题答案
B下列句中划线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 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 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 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1.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 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危:端正
B.渺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C.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2.下列句中划线“以”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以遨游
⑤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
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下江陵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夙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6.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E.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危:端正 |
B.渺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
C.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以遨游
⑤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④/②/③/⑤ |
C.①④/②⑤/③ | D.①③/②/④/⑤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下江陵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夙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 B.①/②③⑦/④/⑤ |
C.①⑤/②③⑥/④⑦ | D.①⑤/②④⑥/③⑦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
D.偭规矩而改错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何可胜道也哉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