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革灭:割占。
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试题答案

D,C
相关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无虚岁 曾经
C.后秦击赵者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B.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取夷灭
C.赵尝五战秦/齐人勿附
D.至丹荆卿为计/洎牧谗诛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食埃土,下饮黄泉                    B.削月割,以趋于亡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盖失强援,不能独

3.解释文中加线字词(4分,每题1分)

嬴而不助五国也(          )      ② 李牧连之(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④ 与秦相较(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B.兵连祸接,无虚岁 曾经

C.后秦击赵者两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B.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取夷灭

C.赵尝五战秦/齐人勿附

D.至丹荆卿为计/洎牧谗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3分,每题1分)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李牧连却之(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小题2】第一段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                           (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3分,每题1分)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②李牧连却之(      )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2.第一段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                            (3分)

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A.

有远略 始终

B.

牧以谗诛 等到

C.

存亡之 命运

D.

向使三国各其地 爱惜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

斯用兵效也 李牧连却

B.

未易量 曰:六国互丧

C.

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赂者赂者丧

D.

惜其用武不终也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3)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

A.

李牧连

B.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

何龙

D.

窈窕之章

(4)

下列对《六国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

A.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

B.

第一句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C.

这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所以最后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应该去掉,这样主题才更集中。

D.

针对齐、燕、赵三国没有赂秦,最终也灭亡的史实,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语段阅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

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

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后秦击赵者(第二次)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招致)  使六国各其人(爱惜)

C.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胁迫)     秦者,秦也(使……灭族)

D.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礼遇)   后人哀之而不之(以……为鉴)

(2)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思厥先祖父

D.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3)

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不敢言敢怒

B.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  多南亩之农夫

C.

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日削月割,趋于亡

D.

至丹以荆卿以计,始速祸    盘盘,囷囷焉

(4)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A.

洎牧以谗诛

B.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六国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阿房宫赋》前叙后议,用“顿悟”的方式,于篇末引出结论。

B.

《六国论》是史论,用比较严格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列举事例进行论证。《阿房宫赋》是辞赋,运用铺排、想象、夸张等文学手法来铺叙风物。

C.

《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

D.

两篇文章都指出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施行仁政,主旨皆在借古讽今,劝讽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6)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