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吴广以为然 |
试题答案
C题目内容
选出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吴广以为然 |
试题答案
C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l4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 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13.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2)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3)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8)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4)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 】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 】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 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 】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 】【 】【 】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8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ɡ)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⑦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⑧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这幽暗的土地。⑨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在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⑩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ɡ)(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ɡ)(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a)(b)→(c)(d)→(e)(f)(ɡ)(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三层:(a)(b)(c)→(d)(e)(f)(ɡ)→(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藏了”的意思是 ( )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名声)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写自然界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伟大。
B.从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必不可少的四项是 ( )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ɡ)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⑦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⑧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这幽暗的土地。⑨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在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⑩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ɡ)(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ɡ)(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a)(b)→(c)(d)→(e)(f)(ɡ)(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三层:(a)(b)(c)→(d)(e)(f)(ɡ)→(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藏了”的意思是 ( )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名声)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写自然界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伟大。
B.从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必不可少的四项是 ( )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火中取栗的人
①凡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耐的,于是,凡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②在凡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也是画布对凡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凡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凡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凡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③在凡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凡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④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凡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⑤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⑥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凡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能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凡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⑦但凡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小题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通过评述凡高孤独惨痛的一生和他在艺术上的狂热追求,探讨了他在艺术和世俗间徘徊的心路历程。 |
B.本文深入探讨了凡高充满矛盾的内心,展示了这位艺术家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
C.第②段中“看不见的铁墙”,揭露了当时社会像厚重布幔般的愚昧和无知,竟把凡高的杰作诬蔑为可笑的涂抹。 |
D.第③段中“突兀”和“不可定义”指的是凡高进入艺术史极为偶然,是独一无二的,公认的成规无法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