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组诗词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城上高楼接大荒(连接荒僻的边远地区)
  ②惊风乱飐芙蓉水(吹动)
B、①密雨斜薜荔墙(拍打)
  ②鬓云欲香腮雪(覆盖)
C、①花面相映(互相)
  ②车毂兮短兵接(错误)
D、①左骖兮右刃伤(倒地而死)
  ②玉桴兮击鸣鼓(拿,握)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训练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进仕,屡次辞去诸侯的聘请。无怀氏、葛天氏均是上古社会帝王。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自(yù)           曾不情(lìn)         其志(lè)

    B. 然(xiāo)     衔赋诗(shāng)           天氏(gě)

    C. 酒(shì)          短穿结(hè)              读书(hǎo)

    D. 娄(qián)     瓢屡空(dān)         如也(ān)

 2. 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各组划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登峰极    饮辄醉

    B. 颇示已    此其不在小

    C.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在必醉

    D. 不吝情去留    而计其长短不盈寸

 4.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B.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懂个大概。

  C.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译: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D.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

5.关于本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述用以自抒志趣的文章,作者是陶渊明。

B. 本文描绘的是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知识分子形象。

C. 五柳先生喜好喝酒,到亲朋好友家饮酒时总是大醉方休,并且醉后就向主人告辞。

D. 由于五柳先生品行高洁,因而受到了黔娄妻子的赞赏,称他不因为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富贵而到处投机钻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进仕,屡次辞去诸侯的聘请。无怀氏、葛天氏均是上古社会帝王。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自(yù)  曾不情(lìn) 其志(lè)
B.然(xiāo) 赋诗(shāng) 天氏(gě)
C.酒(shì) 穿结(hè) 读书(hǎo)
D.娄(qián) 瓢屡空(dān) 如也(ān)
2.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亦不其姓字(详细地知道) 每有会意(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B.环堵萧然(环视墙壁)    箪瓢屡空(经常空着)
C.晏如也(安然自得)     以此自终(度过自己的一生)
D.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 不汲汲于富贵(极力营求的样子)
3.下列各组划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A.登峰极——饮辄醉
B.颇示已——此其不在小
C.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在必醉
D.不吝情去留——而计其长短不盈寸
4.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B.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懂个大概。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译: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D.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
5.关于本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述用以自抒志趣的文章,作者是陶渊明。
B.本文描绘的是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知识分子形象。
C.五柳先生喜好喝酒,到亲朋好友家饮酒时总是大醉方休,并且醉后就向主人告辞。
D.由于五柳先生品行高洁,因而受到了黔娄妻子的赞赏,称他不因为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富贵而到处投机钻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东坡《赤壁赋》节选)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萦绕
C.知不可乎得  骤:突然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享受
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苏子愀  冥兀坐,万籁有声
B.侣鱼虾友麇鹿  不敢言敢怒
C.而卒莫消长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D.哀吾生须臾  当时余心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3.下面对两个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借客人之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抒发了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B.第一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运用短句,一气贯注,从音韵节奏上反映了曹操领军征战的豪 迈气慨。
C.第二段用江水、明月作比较,引出哲理论述,起到了画龙点睛,道明主旨的作用。
D.选文两段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内心矛盾终又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平治天下                   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                   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                       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非:不是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规矩               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         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           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平治天下                   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                   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                       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非:不是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以规矩               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         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           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平治天下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非:不是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以规矩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进仕,屡次辞去诸侯的聘请。无怀氏、葛天氏均是上古社会帝王。

1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自(yù)       曾不情(lìn)         其志(lè)

    B. 然(xiāo)     衔赋诗(shāng)       天氏(gě)

    C. 酒(shì)      短穿结(hè)          读书(hǎo)

    D. 娄(qián)     瓢屡空(dān)         如也(ān)

12. 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B.

    C.

    D.

13. 下列各组划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 登峰极    饮辄醉

    B. 颇示已    此其不在小

    C.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在必醉

    D. 不吝情去留    而计其长短不盈寸

14. 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B.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懂个大概。

    C.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译: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D.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

15. 关于本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述用以自抒志趣的文章,作者是陶渊明。

B. 本文描绘的是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知识分子形象。

C. 五柳先生喜好喝酒,到亲朋好友家饮酒时总是大醉方休,并且醉后就向主人告辞。

D. 由于五柳先生品行高洁,因而受到了黔娄妻子的赞赏,称他不因为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富贵而到处投机钻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 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琴:指嵇康的《琴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或之      奇怪

B.此子宜丘壑中     放置,摆放

C.仲堪有目病,辞 坚固

D.桓玄尝以一柳叶之   欺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A.人问会稽山川之状挟飞仙遨游

B.仲堪从之今其智反不能及

C.恺之致其情坐法华西亭

D.皆其深珍惜者 不如须臾之学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3分)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他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诗赋,自以为具有先贤的风制。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捉弄,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3分)

答:                                                               

(2)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4分)  

答:                                                                

(3)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