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 译:足以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
B、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因为他探索思索得深入并且无处不在地实践。
D、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可乐也信:相信 
B.虽舍万殊趣:同“取” 
C.终于尽期:至、及 
D.修短随化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所遇/而君幸赵王 
B.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陈迹/谁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相与/耳得而为声 
【小题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 [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事亲孝,与士信   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       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D.遽加厚诛           诛:诛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 [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事亲孝,与士信    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        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D.遽加厚诛            诛:诛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修:修长
B.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信:确实
C.修短随化,终于尽期:至,到
D.虽世事异殊:特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海运则将徙南冥
B.每览昔人兴感由内无应门五尺
C.亦足畅叙幽情不物喜,不以已悲
D.列坐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与会的人物,也写了兰亭优雅的环境和活动情况。
B.第三段写了喜欢“静”和喜欢“躁”的人,他们在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C.东晋许多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对他们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作者有深深的共鸣,表示认同,所以悲痛。
D.作为文集的“序”,作者在结尾不忘提及结集的目的,记载与会之人并收录他们赋的诗,目的是让后世读者有感于他们的情致。
【小题4】翻译句子(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