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云树绕沙堤 B、异日图将好景 C、都门帐饮无绪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试题答案
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感悟文化名城:小巷苏州
苏州的小巷用石子和青石板铺砌而成,即使在雨天,走在上面脚也不会潮湿。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巷是苏州的一条小巷,这样的情调、这样的意境、这样美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苏州的小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古老浸泡在水乡里,简洁、低调、比邻接踵的小巷,构成了这座江南古城最具风范的典雅背景。
苏州小巷形成在苏州城诞生后不久。2500多年前,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在太湖之滨广袤的江南平原上“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水陆城门各8座的姑苏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苏州城仍然坐落在古城原址上,基本保留了宋代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在最古老的苏州城市地图——宋代的《平江图》上,很多街巷的位置至今没有改动,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在这样一座2500多年未曾移动过的古城里,许许多多的岁月痕迹沉淀在小巷中,大大小小的古寺、古井、古园、古树、古宅星罗棋布。随便走进小巷人家,那旧宅的年纪大都有数百年,那因为年久而剥落的粉墙,那墙头上悬垂下来的古藤,那精致的砖雕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一切都是那么的饱经沧桑,那么的具有历史厚重感。抬头仰望,花萼里、蒹葭巷、莲子巷、迎晓里、悬侨弄、桃花坞、大柳枝巷、百花巷……这些仿佛古典词牌的巷名,挂在斑驳的墙头,记载着古城的悠远,似唐诗一样凝练含蓄、宋词一样委婉细腻、元曲一样清澈悠扬、话本一样丰富生动。
经过精心保护,目前苏州城内有名字的小巷就有1000多条,它们犹如古城掌心中那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的纹路,静静地蛰伏着。它们阡陌纵横,有的幽深而绵延,有的依水而环绕。漫步在这清幽的巷弄里,细心地端详,江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和云墙等,满眼皆是,凝结、闪烁着前人的才智和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你会发现苏州的文化根基就深藏在这些蜿蜒曲折的青苔小巷中。如果把苏州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小巷就是它的枝桠。小巷的文化就是吴文化,吴文化是关注细节、强调精致的文化,是桥之小巧、水之灵动,是山墙之粉白、屋瓦之黛青,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正是这种精致和幽远,苏州的先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34处,有9个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被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闻名海内外,苏绣被列为四大名绣之首,宋锦、桃花坞木刻年画、园林、盆景、雕刻、书法、美食、绘画、戏剧、古建筑等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以“苏派”之名而享誉天下,这些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苏州小巷处处弥散着静谧、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自古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窄窄的巷子蜿蜒曲折,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名人故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功成名就后,总喜欢躲在苏州的小巷深处,觅一安静的小筑作为终老的归依,成为他们人生最美的居停。漫步在苏州小巷,你会不经意地“遇见”许多仰慕已久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至今依然居住在伍子胥弄、专诸巷、文丞相弄、叶家弄、三元坊、闾邱坊弄、潘儒巷……从这些小巷中,也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清代114名状元中,苏州府竟占到26人,成就了“状元之乡”的美名;而现在的两院院士中,苏州籍或在苏学习、工作过的超过了百人。
像小巷幽深致远一样,苏州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苏州城虽然走过了2500多年的沧桑,依然光彩照人、美丽如初,并从“中国文化的宁静后院”,走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台。小桥流水的苏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科技城市。2004年,苏州获得“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极富诗意:“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真正的苏州就在这些窄窄弯弯的小巷中。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读懂了苏州的过去和未来。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州的古老浸泡在水乡里,简洁、低调、比邻接踵的小巷,构成了这座江南古城最具风范的典雅背景。
B.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苏州城仍然坐落在古城原址上,基本保留了宋代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C.小巷的文化就是吴文化,吴文化是关注细节、强调精致的文化。
D.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17.请问“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读懂了苏州的过去和未来”一句有何深刻含义?(4分)
18.请结合文本概括苏州小巷的文化特征。(5分)
19.苏州的小巷文化是具有有鲜明艺术特点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你所在的地区有怎样的地域文化?请你介绍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不超过100字)(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做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袁 枚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游黄山记
清朝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4)。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5),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6)。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7),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8),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9),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10),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11),上光明顶(12),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13),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14)。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15)。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16)。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17)。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18),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下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慓无益(19),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20),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21),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22),至云谷(23),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释: (1)白岳:山名,在安徽省休宁县。位于黄山之南。奇峰四起,绝壁回环,险峻而清奇。乾隆帝誉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2)汤显:即温泉,在山下。泉水清润纯净,无硫磺气。(3)慈光寺:在朱砂峰下,一名朱砂庵。明万历年间僧普门改建,称法海禅院,寻敕封护国慈光寺。(4)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5)云巢:在文殊院下,为前海一石洞。(6)文殊院:寺名,在玉屏峰前。明普门和尚至此,云在代州时梦见文殊坐石情景,与此境合,遂构文殊院。遗址今为玉屏楼。(7)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元气状态。此指笼罩在云雾之中。(8)前、后海:黄山多云海,因称南为前海,北为后海,中为天海,加上东、西海为五海。(9)百步云梯:莲花峰下小道,最险处约百步,下临绝壑。(10)大鳌鱼:指鳌鱼背,在鳌鱼峰前。酷似鳌鱼,张口向海螺石。(11)丹台:炼丹台,在炼丹峰前,宽广可容万人。传为浮丘公为黄帝炼丹处。台上有炼丹灶,台下有炼丹源。(12)光明顶:黄山主峰之一。状如覆钵,无所依傍,山顶平坦。(13)莲花峰:黄山最高峰。山形如初绽莲花,绝顶方圆丈馀,名石船。天都峰:黄山主峰之一。峰顶平如掌,有石洞。古人尊之为天帝神都,故名。(14)狮林寺:即狮子林,明建,在狮子峰下。(15)始信峰:在黄山东部,峰凸起在绝壑上。峰上有接引崖,崖壁有裂隙,搭桥渡之。下有古松,名扰龙松。(16)清凉台:在狮子峰下,为观日出,铺海之地。(17)芟(shān)夷:割除。(18)鹘(liǘ)突:模糊不清。(19)惴(zhuì)栗:恐惧。(20)托孤寄命:以后代及生命相托。语出《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比喻把一切都交托给背他的人,听之任之。(21)胆为云。语出《淮南子精神训》:“故胆为云。”注云:“胆,金也。金石,云之所出,故为云。”(22)白沙矼(gāng)在后山皮篷与云谷寺之间,沙色纯白,与四周山色迥异,故名。(23)云谷:寺名,在香炉峰下。寺周有灵锡泉、江丽田弹琴处等胜迹。
文本简析本文作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黄山又名黟山,有三十六峰、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奇景在明清两代文人笔下熟闻习见。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传统的写法,依游历先后逐一展开,而着重写三天所见。在下笔时,紧紧扣住黄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怪松、云海、奇峰,作细微具体的描写,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进行渲染,使人读后充满新鲜感,不觉得与前人所记重复。
袁枚游黄山写了几十首诗,如《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云:“风吹帽落带绕颈,履踏苍苔湿至胫。……众岭森罗脚底来,凭我姿餐如列鼎。”又如《宿狮子林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云:“一匹布将大地裹,千条练许山灵分。”又如《到西海门看落日山中藏山颇似天台琼台》云:“娲皇炼石石无用,秦王驱山山太重。一齐放向西海门,棱棱万古犹飞动。”莫不笔酣墨舞,极尽铺张之能事,读之耸人心目。同样写黄山,文素净简洁,纯用比喻、白描;诗奇诡激荡,夸张突兀。袁枚诗与文风格之不同,于此可以略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 |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 |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的仄险。 |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农。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描写黄山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3)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阮孝绪,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乳人怜其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孝绪见而骇愕,启其父彦之送还王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兹尔躬。”答曰:“愿迹松子②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③为精舍,以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自是钦慕风誉者,莫不怀刺敛衽,望尘而息。唯与比部郎裴子野交。子野荐之尚书徐勉,言其“年十余岁随父为湘州行事,不书官纸,以成亲之清白。论其志行粗类管幼安,比以采章如似皇甫谧。”天监十二年,诏公卿举士,秘书监傅照上疏荐之,与吴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昔周德虽兴,夷、 齐④不厌薇蕨。汉道方盛,黄、绮⑤无闷山林。为仁由己,何关人世?况仆非往贤之类邪?”
[注]①三加: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淄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②松子:神仙松子。③鹿床:古人坐卧具。④夷、齐: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二人。⑤黄、绮:汉代的隐士夏黄公、绮里季二人。
(《南史·隐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其父彦之送还王氏 启:告诉
B.宜思自勖 勖:勉励
C.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倒台
D.欲造而不敢 造:造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②举以与人
B.①家人莫见其面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追许由于穹谷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犹遁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孝绪把本应属于他的财产全部交给琅邪王晏的母亲,听到的人都感到惊讶;阮孝绪还把别人为他偷的东西归还给王晏的母亲。
B.当父亲教育刚成年的阮孝绪时,他表示不愿意受尘世牵累,而希望像许由等人那样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C.阮孝绪非常有孝心,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穿用棉纩做的衣服,连有味道的蔬菜也不吃。
D.阮孝绪受人景仰,当皇帝叫臣下举荐人才时,他的好友裴子野和秘书监傅照都推荐了他,但他并没有接受。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2)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阮孝绪,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馀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成叹异之。乳人怜其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孝绪见而骇愕,启彦之送还王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彦之诫曰:“三加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②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成为之惧。耋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③为精舍,以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防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自是钦慕风誉者,莫不怀刺敛衽,望尘而息。唯与比部郎裴子野交。子野荐之尚书徐勉,言其“年十馀岁随父为湘州行事,不书官纸,以成亲之清白,论其志行粗类管幼安,比以采章如似皇甫谧”。天监十二年,诏公卿举士,秘书监傅照上疏荐之,与吴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昔周德虽兴,夷、齐④不厌薇蕨。汉道方盛,黄、绮⑤无闷山林。为仁由己,何关人世?”(选自《南史·隐逸传》)
[注]①三加: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淄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称为“三加”。②松子:神仙赤松子。③鹿床:古人坐卧具。④夷、齐: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二人。⑤黄、绮:汉代的隐士夏黄公、绮里季二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彦之送还王氏——启:告诉
B.宜思自勖——勖:勉励
C.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颠覆:倒台
D.欲造而不敢——造:造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①家人莫见其面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追许由于穹谷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犹遁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孝绪把本应属于他的财产全部交给琅邪王晏的母亲,听到的人都感到惊讶;阮孝绪还把别人为他偷的东西归还给王晏的母亲。
B.当父亲教育刚成年的阮孝绪时,他表示不愿意受尘世牵累,而希望像许由等人那样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C.阮孝绪非常有孝心,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穿用绵纩做的衣服,连有味道的蔬菜也不吃。
D.阮孝绪受人景仰,当皇帝叫臣下举荐人才时,他的好友裴子野和秘书监傅照都推荐了他,但他并没有接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晏诛,亲戚成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孝绪,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馀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成叹异之。乳人怜其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孝绪见而骇愕,启彦之送还王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彦之诫曰:“三加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②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成为之惧。耋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③为精舍,以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防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自是钦慕风誉者,莫不怀刺敛衽,望尘而息。唯与比部郎裴子野交。子野荐之尚书徐勉,言其“年十馀岁随父为湘州行事,不书官纸,以成亲之清白,论其志行粗类管幼安,比以采章如似皇甫谧”。天监十二年,诏公卿举士,秘书监傅照上疏荐之,与吴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昔周德虽兴,夷、齐④不厌薇蕨。汉道方盛,黄、绮⑤无闷山林。为仁由己,何关人世?”(选自《南史·隐逸传》)
[注]①三加: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淄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称为“三加”。②松子:神仙赤松子。③鹿床:古人坐卧具。④夷、齐: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二人。⑤黄、绮:汉代的隐士夏黄公、绮里季二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彦之送还王氏——启:告诉
B.宜思自勖——勖:勉励
C.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颠覆:倒台
D.欲造而不敢——造:造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①家人莫见其面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追许由于穹谷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犹遁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孝绪把本应属于他的财产全部交给琅邪王晏的母亲,听到的人都感到惊讶;阮孝绪还把别人为他偷的东西归还给王晏的母亲。
B.当父亲教育刚成年的阮孝绪时,他表示不愿意受尘世牵累,而希望像许由等人那样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C.阮孝绪非常有孝心,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穿用绵纩做的衣服,连有味道的蔬菜也不吃。
D.阮孝绪受人景仰,当皇帝叫臣下举荐人才时,他的好友裴子野和秘书监傅照都推荐了他,但他并没有接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晏诛,亲戚成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4)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点呢?请说明理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 )(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6分)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6分)
(4)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点呢?请说明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