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多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凋敝 一筹莫展 针贬时弊 B、舟楫 戕害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C、纰缪 撕打 矫揉造作 云销雨霁 D、崔嵬 联袂 黄梁美梦 蜂拥而来 |
试题答案
BB、舟楫 戕害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C、纰缪 撕打 矫揉造作 云销雨霁
D、崔嵬 联袂 黄梁美梦 蜂拥而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人,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略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
B.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
D.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今以钟磐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无奸
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建等)多有虚引
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
D.陛下问(政事)以得失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所连及 凡与楚王案件有点牵连的人
B.无敢以情恕者 谁也不敢为了私人交情而宽大处理
C.臣见考囚在事者 我看到那些审讯囚犯的人
D.臣今所陈,诚死无悔 我今天说的这番话,就是死了也绝不反悔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了非常气怒,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人,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略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
B.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
D.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今以钟磐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无奸
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建等)多有虚引
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
D.陛下问(政事)以得失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所连及 凡与楚王案件有点牵连的人
B.无敢以情恕者 谁也不敢为了私人交情而宽大处理
C.臣见考囚在事者 我看到那些审讯囚犯的人
D.臣今所陈,诚死无悔 我今天说的这番话,就是死了也绝不反悔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了非常气怒,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引进:召集。
B.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C. 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D.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穷:穷困,穷厄。
下面句子中关于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⑴谓其疏于为政 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译文:
②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译文:
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④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引进:召集。 |
B.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
C.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
D.大抵穷理以致其知穷:穷困,穷厄。 |
⑴谓其疏于为政 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
①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译文:
②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2分)
译文:
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文:
④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引进:召集。 |
B.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
C.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
D.大抵穷理以致其知穷:穷困,穷厄。 |
2.下面句子中关于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⑴谓其疏于为政 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译文:
②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2分)
译文:
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文:
④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重说道德
韩少功
利己是动物学的一条硬道理——承认这一点无需太多智慧。同样需要一点智慧的提醒是:人类是一种特殊动物,一旦有了文化和文明,就有了个体和群体的双重性。拉丁词persona(人),其字面原义是“传声”“声向”,已标注了人的互联特征。离群索居的成长对于乌龟或甲虫或有可能,对于人却不可能。
个体——这东西有形、易见、好懂,而群体性则有点抽象,就像砖瓦什么的好懂,房屋结构原理却不大好懂。但如果世界上没有房子,砖瓦就只会是泥土,永远不会成为砖瓦。这里有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整体使n型部分(比如泥土)演变为N型部分(比如砖瓦)的道理。人们总是太依赖直观,容易看到有形物而忽略其它。历史上一次次出现的价值迷茫,即荀子说的“利克义者为乱世”,差不多就是一种紧急解散的状态,一种砖瓦们齐刷刷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冲动。至于道德的意义,无非是要尽力阻止这种匆匆退化,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以图保护整体以及组成整体的N型部分。
有些问题很朴素:为什么不能弱肉强食欺男霸女?为什么需要人权、公正、自由、平等以及均等化福利?为什么不能做假药、毒酒、细菌弹、文凭工厂?……如果利己成为唯一兴奋点,如果“利益最大化”无所限制,那么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来推论你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这是理性主义最大的系统漏洞,逻辑帮不上忙的地方。接下来的事情是,考虑到司法体系并非由机器人组成,心乱势必带来世乱,从而催生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直至越来越多的身份高危化——从矿工到乘客,从食客到医生,从裁判到交警,从乞丐到富翁,从税务局到幼儿园。有时候,即便经济形势还不错,比三百年、五百年前更是强多了,但官民矛盾、劳资纠纷、民族或宗教冲突等仍然四处冒烟地高压化,一再滑向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人们很难找到一种精神的最大公约数,来超越不同的利益,给这个易爆的世界降温。
文明发育动力的减弱也难以避免。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科学和艺术虽贵为社会公器,却也常常靠逐利行为来推动。在实用技术领域以外,在探求真理最高端而又最基础的某些前沿,很多伟大艺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么多差一点饿死的画家和诗人;很多科学也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比如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所公布的23个难题,还有陈景润那迷宫和绝路般的(1+1)。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文明大爆炸,至今让后人受惠和妒羡的思想界群星灿烂,包括古希腊和古中国的百家并起,恰恰是无利或微利的作为,以至苏格拉底孓然就戮,孔子形如“丧家犬”。十六世纪以后的又一次全球性文明大跨越,时值欧洲大学尚未脱胎于神学经院,距后来的世俗化运动还十分遥远。出入这里的牛顿、莱布尼兹、伽利略等西方现代科学奠基人,恪守诫命,习惯于祈祷和忏悔,从未享受过发明专利,不过是醉心于寒窗下的胡思乱想,追求一种思维美学和发现快感而已,堪称“正其宜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董仲舒语)的西方版。
人类史上一座座宏伟的文明高峰已多次证明:小真理是“术”,多为常人所求;大真理涉“道”,多为高士所赴。大真理如阳光和空气,几乎惠及世界上所有的人,惠及人类至大、至深、至广、至久却是无形无迹的方面,乃至在常人眼里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并无特定受益对象,难以产生交换和权益,至少不是在俗利意义上的“有用”。不难理解,寻求这种大真理往往更需要苦行、勇敢、诚恳、虚怀从善等人格条件,需要价值观的暖暖血温。高处不胜寒,当事人不但少利而且多苦,只能是非淡泊者不入,非担当者不谋,非献身者不恒,差不多是一些不擅逐利的呆子。
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我们对如火如荼的知识经济又能抱多大希望?“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师?”不久前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临终前的悬问,是提给中国的,但也不仅仅是提给中国的吧?
(《天涯》双月刊2010年第6期)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是一种特殊动物, 个体和群体的双重性与生俱来。 |
B.文中用“砖瓦们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类比,是为了说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
C.对弱肉强食欺男霸女等系列问题,作者认为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 |
D.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在俗利意义“没有用”,但对社会文明“有用”。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利己是人与动物都共有的,因此,只有克服了利己性,社会才可能避免出现一次次的价值迷茫。 |
B.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身份高危化,避免滑向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必须用理性主义来解决冲突。 |
C.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如牛顿、莱布尼兹、伽利略等西方现代科学奠基人,他们不谋其利,不急其功,是追求大真理之人。 |
D.只要我们不受世俗“有用”“无用”标准的束缚,重视对大真理的追求,中国就会有大师出现。 |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道德的作用是什么? (4分)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成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诬:诬陷
B.冀以自明——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引:拉
D.帝意解——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大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受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敢以情恕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引进:召集。 B.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C.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D.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穷:穷困,穷厄。
11.下面句子中关于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 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2分)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译文: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