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划线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产生)埋怨  煞强如(远胜过)状元及第  
③对净几明窗潇洒(整洁) ④恨不(美丽的)疏林挂住斜晖 
⑤我窦娥向哥哥(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烧)些纸钱 
⑦请小姐上书(上课)⑧官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不信这舆图换稿(稿子) 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刽子磨旗、提刀,押正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外--角色名,这里是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C.科--戏曲里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角色名,扮演妇女。

2.下在说法正确的几项是

[  ]

A.“正宫”是宫调之一。宫调是表示声音的高低的。曲子分许多宫调。

B.“端正好”是曲牌名,“滚绣球”也是曲牌名。它们不属于同一宫调。

C.“宫”是我国古代五音之一,这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以‘宫’声为主的称“宫式调”。

D.“端正好”和“滚绣球”都是曲牌名,它们都属于同一宫调即宫式调。

3.对划线句子层次的划分和层次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天惊地。

B.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天惊地。

C.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天惊地。

D.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天惊地。

4.对“叫声屈动地惊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为“叫声冤屈要使地动使天惊”,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剧情作铺垫,衬托了窦娥冤屈之大,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B.意为“叫声冤屈要使地动使天惊”,以引起下文对天地不公的指斥控诉,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C.意为“叫声冤屈要使地动使天惊”,和后面的句子“只落得两泪涟涟”相呼应,抒发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反映了窦娥的悲剧命运。

D.意为“叫声冤屈要使地动使天惊”。跟下文的“将天地也生埋怨”相关联,表现了一个弱女子的无可奈何的心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两段唱词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情感?下列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

A.悲愤   B.愤怒   C.悲痛   D.痛苦

6.分析下列语句所体现的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精神。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庄辛进谏(节选)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①,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乎?将以为楚国祅祥②乎?”臣请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③于城阳。于是使人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④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⑤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圭⑥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战国策》

注:①州侯:与下文的夏候、鄢陵君、寿陵君等,都是襄王的宠臣。②祅祥:凶吉的征兆。③流揜:流亡。④蜻岭;蜻蜒。⑤黾塞:今河南信阳西南平靖关,当时楚国北部要塞。所以黾塞之内是指楚国境内,黾塞之外是指泰国。⑥执圭:一种用作凭信的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生老乎       悖:糊涂

B.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而:表承接“才”

C.

臣请于赵       辟:征召

D.

于是使人驺征庄辛于赵 发:派遣

(2)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鄢陵君与寿陵君

B.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C.

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D.

今媪长安君之位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楚襄王荒淫侈靡,不理朝政,宠幸近臣,不听庄辛规劝,不到半年,秦国就侵占了楚的大片土地,楚襄王也被迫逃出了国都。

B.

楚襄王流亡在外时,派人把庄辛请回,向庄辛求计,问今后该怎么办。由此可知,楚襄王也有明智的一面。

C.

庄辛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由小及大,由物及人,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由这点来看,庄辛和邹忌的说理方法是不相同的。

D.

庄辛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居安忘危,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招致严重后果。

(4)

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羞,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日:“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壅荣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日:“卿能暗诵乎?”日:“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注:①扰乱:指董卓乱长安朝政的情况。②通悦:随随便便,不拘小节。悦,同“脱”。 ③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任
B.兴造制度,粲恒之——典:主持
C.善文,举笔便成——属:连缀
D.著诗、赋、论、议六十篇——垂:流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③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④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⑤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⑥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因其貌不扬而不怎么重用他。 B.刘表去世后,王粲因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收纳贤俊豪杰,而且能够 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在汉水之滨的酒席宴上对曹操所说的一番话,是为了恭维曹操,从而为自己求得安生立命之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共其乏困(乏困:十分疲倦)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代:世代)

D.

卒与粟,自雍属绛(属:接连)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

夜缒而出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D.

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

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

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4)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i):埋葬。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开隙——边:边境
B.传四方——首:首先
C.不国计者——恤:担忧
D.于是诏纲人——亟:急忙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众脔而磔
B.顷,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瘗
D.特以国故,至为
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纲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遂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C.鲍叔不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2分)            (    )
①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遂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C.鲍叔不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2分)            (    )
①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遂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C.鲍叔不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2分)            (    )
①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有?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C.天灾流行,国家有代:世代
D.与粟,自雍属绛卒:终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秦弗知取贷我
D.吾还也。其君是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度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翻译: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5分)
翻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