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hūn)蛋

(suǐ)

(xī)笑

(guān)冕

(jí)恨
B.(shù)的 (shà)时 (chéng)凉 (chàn)头 (kòng)白
C.(bié)进 (xǔ) (cè) (xǐ) (zuàn)稿
D.苍(jí) (lín) (fěi)谤(zǔ)咒 (dào)念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①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即“记”的意思。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感慨。②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③栏楯:栏杆。④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过世的母亲。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关着窗户。⑨来归:嫁到我家来。⑩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视无可者(放置)B.以手门(关闭)
C.轩四遭火(总共)D.其稍异于前(制造)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数数
B.鸡栖厅  屈贾谊长沙
C.儿成,则可待乎  悦亲戚情话
D.余为此志  自以心为形役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五年后,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①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即“记”的意思。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感慨。②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③栏楯:栏杆。④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过世的母亲。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关着窗户。⑨来归:嫁到我家来。⑩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视无可者(放置)

B.以手门(关闭)

C.轩四遭火(总共)

D.其稍异于前(制造)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数数

B.鸡栖厅  屈贾谊长沙

C.儿成,则可待乎  悦亲戚情话

D.余为此志  自以心为形役

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五年后,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①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即“记”的意思。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感慨。②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③栏楯:栏杆。④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过世的母亲。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关着窗户。⑨来归:嫁到我家来。⑩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视无可者(放置)B.以手门(关闭)
C.轩四遭火(总共)D.其稍异于前(制造)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数数
B.鸡栖厅  屈贾谊长沙
C.儿成,则可待乎  悦亲戚情话
D.余为此志  自以心为形役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五年后,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