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 A、妻子儿女 B、妻子 |
试题答案
A1.本选段节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朝的陶渊明,字_____,号_____。
2.下列划线的词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便要还家
3.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划线的句子写出桃花源人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选段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陶渊明,字________,号________。
2、下列划线的词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便要还家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加粗的句子写出桃花源人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
俨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②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
③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_______(填序号)
![](http://thumb.1010pic.com/pic7/pages/33A2/0412/0004/358b016d5535310111ba908bdfcc133e/A/Image0.gif)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
②既出,得其船:
________③醒能述以文者:
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
(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________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加粗字词的含义。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
②豁然开朗____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
④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