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诗句中的“母亲”原是名词,用副词“最”字修饰后变成了形容词,下列加粗的词语,哪一项用法与此相同? |
A.他很宝贝自己的衣服。 B.班长的行为十分商人。 C.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D.我对他的印象好不深刻。 |
试题答案
B
|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 )性还是( )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 )、( )甚至( )。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2.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13.文中第②节中,“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的诗文或所积累的名句,从上句中选取一个人物,谈谈他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陶冶?(3分)
14.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2分):
15.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括号中,其顺序是(3分):
16.请你任意组合至少两则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思考,谈谈你对母语现状的认识。(4分,见解独到,语言精彩另加2分,字数40字左右)
相关链接:
①目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外国人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2500万,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开设了汉语课。——《人民日报》
②很难以“bai ri yi shan jin ,huang he ru hai liu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韵味,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的教学与传承。——《新华日报》
③某汉语言学家说:当前人们对外语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对母语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究竟作用何在?对此,国人应深思。——《文摘周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我生活的这个南方的都市,从温度上来说,春天的概念总是很模糊。刚脱下棉衣,不过一个多月的光景——似乎,不经意间,就要迫不及待地穿上衬衫了。春天,于城市中的我来说,无非是道路两旁树叶的由枯到荣,小区草坪的由黄变绿,城市中的季节变换,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聆听不到春天的声音。于是,总也忘不了田野间的春天。
②“布谷、布谷”,当催春的布谷在田野上低低飞过,便有惊雷乍响,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与蛰伏的生物。冰冻的河流渐渐苏醒,春天迈着浅绿鹅黄的脚步,小姑娘般,深情地,款款走来了。
③闭上眼,脑海里总有这样的画卷,逐渐清晰并铺展开来——天高、云淡,空旷的田野,和风拂面。野草泼辣地生着,野花如繁星般点缀着大地。在虫儿的呢喃声中,倘若静下心来,你可以感受到麦苗拔节的声音。远远的,一树一树的柳枝,冒出了黄黄绿绿的嫩芽,一片一片的油菜花,疯开了黄灿灿的一片。竹林中的春笋,争先恐后,探出尖尖的脑门,一棵棵、一簇簇。山前屋后,桃花、杏花也摇曳了一树粉红、雪白,引来满枝蝶飞蜂舞,爱美的人儿,掐一朵,别在发间,便有清香萦绕,令人陶醉。
④在春天,最容易别离,也最适宜相思。唤着儿子的乳名,是母亲的殷殷盼归与两行浊泪;纳一双千层底,是妻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一种厚厚叮咛。远山若现,田野尽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的诗句。淅淅沥沥的是贵如油的春雨呀,如丝如雾,密密斜织了远方游子的思绪与柔情,心坎里不禁泛起了思乡的愁绪,继而渐渐潮湿起来,形成了一片感念的海。原来,许多年,我一直没有走出乡村的牵挂,更走不出那种黄黄绿绿的田野间的记忆。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噗噜噜”,在我脑海中,总有鸟雀们在菜花上空追逐盘旋,鸣叫声悠扬啼啭。黑白相间的燕子此时早已飞回老屋的木梁,“啾啾、啾啾”,拖儿携女,衔来了春泥。最开心的当数儿童,折一截柳枝,抽出雪白的茎,吹响了阔别一冬的柳笛,声音悠扬、久远。那,不就是若干年前的我吗?不远处,是头上别着野花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畦垄田间割野菜。嬉闹,追逐,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久久回荡。
⑥一年之计在于春。冰消、雪融,经过一冬的赋闲与企盼,终于有耕犁耙过田间。泥土疏松潮湿,如果仔细聆听,还可以听到“嗞嗞”的声音,这是大地的感恩、春的召唤。撒在田间的种子,又何尝不是一种观望与等待。累了,蹲下来,“吧唧吧唧”吸上一袋旱烟,眯上眼,看烟雾缭绕,冉冉地飘向空中。春天,对于朴实的农民来说,深耕密植全是一种希望,只盼今年能够风调雨顺,到秋来方有大堆大堆的谷子进仓,大叠大叠的钞票可数。
⑦春天,总是蕴蓄了土地的呢喃与叮嘱。聆听春天,就是聆听希望的脚步。聆听春天,就是等待沉甸甸的收获。
(选自《盐城晚报》
2009年3月9日)1.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绘了多幅初春美景,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春》与上文中,两位作者对春天都寄寓了情感,其中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春》和上文中,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感受到的春天,请你分别从两文中选取使用了修辞手法的精美句子,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自清与上文的作者都对春天的田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你眼中的城市之春和田野之春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各地的差异很大。当春来到你所生活的地区时,她又是什么模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过《春》与《聆听春天》后,谈谈你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班长的行为十分商人。
C.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D.我对他的印象好不深刻。
[甲]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选自《观舞记》)
[乙]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角却“失踪”了。
“砰!”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报告:“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一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端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
女B角激动地站起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女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菲利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女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
……女B角在追光下独舞。多么典雅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B角和男A角的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被爱情拥托而出,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
……哀怨、激昂的主题如泣如诉,在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奥罗拉醒了!安睡了100年后,由于王子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苏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女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女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选自《睡美人》)
1.[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舞蹈家的舞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和[乙]文中女B角的舞蹈给我们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乙]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的?请以导演为例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女的人,就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成捷报,更不曾留意,金銮殿不露声色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
③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你角色的转换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是毫无预感.手上铐子,脚上镣子,颈上枷子,最重的是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相遇,你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是从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
④亭间是佞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蹀躞,黄河倒抽一口凉气,刹那改道……
⑤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冰凉的墓志铭,幸亏那识字也识大体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则她这白发人该怎哭祭黑发儿郎“精忠报国”的每个字,都该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这区区三十八度春秋,已蓦然成为构思之外的残简……
⑥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造奇冤!谁让你满怀抱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一个有重病而无良药的时代。宫殿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险上善良益发恶毒。
⑦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以为前朝气才有怪胎,罪恶也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⑧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脸,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⑨看历史要细心,看现实要耐心.同为军人,二十九岁的项羽自杀了,三十八岁的岳飞被杀了。岳元帅,请原谅我高攀,我与你都有为诗之好,而且我们的理想也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你说过的那五个字:“收拾旧山河!”被别人侵占和被自己污染的山河,都须重新整理。
⑩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下面是历史的勋章。
1.这篇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说“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限35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岳飞“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满江红》是岳飞的代表作,请写出该词勉励自己建功立业,至今仍激励人们惜时上进的2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全文看,第4段至第7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一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如此写想要表明怎样的意思?(限25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中将“风波亭”比作“苦胆”这一艺术手法有什么特点?其用意义又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项羽自杀”和“岳飞被杀”应该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世旭
(1)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2)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3)森林有诗。
(4)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5)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6)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7)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由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8)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9)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10)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11)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12)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13)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14)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严,神秘,而心,战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改)
1.阅读(5)、(6)两段,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4)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7)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