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选出来。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

A、语言描写
B、行动描写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州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400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其中茅村汉画像石墓、白集汉画像石墓,分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属沛县、邳州、睢宁等县级博物馆都收藏保存一批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及绘画、雕刻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画像石墓规模较小,题材比较简单,画面也比较粗糙。如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墓群,每座墓葬只用数块长方形石板竖砌成棺,画面多为平面阴线,雕刻穿壁纹、铺首衔环等图案。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葬的形式,逐渐被王侯贵族采用,出现了如茅村、白集、燕子埠、九女墩等大型的画像石墓葬。茅村汉画像石墓室内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共有画像石19方,分别镶嵌在墓门、前中后三室石壁上,是徐州汉画像石墓的代表。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画面上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兽图像;有民间传说中的炼石补天,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仙羽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九头人面兽,三足乌,九华灯,灵芝,麒麟等人们想像的神仙世界。第二类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其中包括皇亲国戚、贵族豪富的生活场面,如车骑出行、打猎、宴饮、对奕、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

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

反映贵族生活的图像,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亦占不少篇幅。如茅村汉墓里有一幅《楼宇栉比图》,在二米长的画面上,刻有高大门阙和门楼,门前有持戟的武卫士,院内楼阁错杂,重檐密瓦,楼顶上有只昂首的凤凰,表示主人的无比高贵。庭院中主人正迎接来宾,楼上是宴请场面,宾主正举觞痛饮。而楼下奴仆家人捧食进馔。厨房内正忙着烹调山珍海味,情景十分热闹。反映贵族豪华生活的石刻画,还有主人身着时兴的华丽服饰,悠闲对奕、观赏舞乐百戏等场面。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在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地方民俗方面,也有生动的表现。双沟汉墓中出土《牛耕图》画面上,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身后一少年左手提蓝,右手随耕播种。田头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犬正原地憩息。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饭。汉画像石中“纺织图”更是惟妙惟肖,一位农家妇女坐在纺织机上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紧张的劳动形象,描绘了寻常人家男耕女织的情景。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画像石表现民间练功比武的场面,亦很真切。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着七个力士,左侧一人持剑盾;一人生缚一虎;第三人怒目凝视,裸露膀臂,马步蹲身拔树,树上宿鸟惊飞;第四人手执牛尾,将牛倒背在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一人抱犊,另一人执壶。显示了汉代人的强健体魄和高超的武功。

徐州汉画像石又具有地方特色,它构图密不透风,主题层次分明,情节连贯有条不紊,具有连环画的艺术风格。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的汉画像石,至今仍光彩夺目。

(转载[中国汉画像石网],有改动)

1.为什么说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徐州汉画像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字“最”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给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介绍的三幅画面惟妙惟肖,请结合文体特点说明这段文字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并联系上文,作一番探究后回答问题。

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汉代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位于九里山区龟山西麓的龟山汉墓,是徐州已发掘的十几座汉代王侯陵墓中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一座。

龟山汉墓工程规模巨大,设计精美巧妙,技术含量非常高,有些方面甚至就连现代科学也无法做到。龟山汉墓是在山体内部挖掘而成,工程十分艰巨。龟山汉墓的甬道,长56米,整条甬道光滑笔直,精度达1/10000,而两个互相平行的甬道的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甬道的地平面精度也很高,外面比里面仅仅低527毫米,坡度为1/1000,如此高精度的甬道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整个汉墓雕凿细致入微,气势雄伟。既有着汉王朝的雄浑厚重,又有着楚文化的浪漫恣肆。是汉朝工匠们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也是楚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1)某旅游团来徐观光,如果你是导游,一定会向游人们介绍徐州的“汉代三绝”。参观“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以后,就应去“楚王陵”领略____________的魅力。

(2)根据提供的材料和你了解的有关“汉代三绝”的内容,请你探究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至少三个方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简笔与繁笔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进流,乌珠进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罗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至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小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述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④段,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繁笔用得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⑤段中举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⑥段中阐述了“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的原因。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笔与繁笔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金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至借重“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小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述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④段,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繁笔用得好”的。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⑤段中举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⑥段中阐述了“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的原因。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女仆安娜的纪念日

                                      [捷克]哈谢克

佣人劳保协会主席克拉乌索娃正在准备一篇祝辞。

七十五岁的女仆安娜在参赞夫人齐荷娃家里整整侍候了两代主人,明天就是她忠心服务的五十周年。佣人劳保协会将要纪念一番,将奖给她一个小小的金十字架、一枚十克朗金币、一盅巧克力糖和两块甜酥点心。她还要恭听主席的祝辞,还能得到主人的礼品:一本新崭崭的祈祷书。

主席后悔不该自讨麻烦,为区区一个佣人来大伤自己的尊脑!已经涂坏了好大一叠纸啦,但祝辞还是没有影儿。究竟应当讲些什么?难道讲如今女仆已立足于社会,争取到了例假和晚上可以稍事休息的权利不成?哼,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早先是谁都可以随便打女仆嘴巴子,把她撵出去的,如今她却恐怕要为这事扭你去打官司了。就连自己的女仆也有一个送书给她看的情人。

主席越想越气,只得又向那支特止头疼的铅笔求救,她已经无心去琢磨她的祝辞了。唉,她在佣人劳保协会里演说过多少次了啊!……想来想去还得从上帝讲起——上帝,正是女仆们最需要的。

祷告吧!劳动吧!这真是句金玉良言!谁若不祷告,工作就不顺利,心地也不会纯善。看吧,大家给她举行纪念日的这个女仆正是这个真理的化身。她五十年如一日,热诚地劳动着、祷告着,终于感动了上苍,使她度过了重重魔障、走向至善之境。因此今天才有她的五十周年纪念日──纪念一种乐此不疲的劳动。天上地下都有奖品(天上有天堂一座,地下有小小的金十字架一个、十克朗的金币一枚、巧克力糖一盅和甜酥点心两块)在等着她!

祷告吧!劳动吧!这个纪念日的女主人公干了五十年的活,如今终于得到了勤劳的报酬(一枚十克朗的金币合五百克列次尔,因此每年忘我的劳动计得十克列次尔)。

五十年来,她从不跳舞,从不看戏,从不读一本邪书,只读祈祷书。它教导她尊敬和爱戴自己的主人,逆来顺受地听话。那本祈祷书成了她的处世金箴。

祷告吧!劳动吧!安娜替主人省下了每个铜子儿,从不把半匙汤倒进厕所,从不作任何非分之想。她从不和别的女仆厮混,不说一句不合分寸的话,更不在主人背后说长道短,而祷告又使她屏绝了偷嘴的念头。

善心的太太小姐们呀,请你们瞅瞅这位大娘吧!她对听话的好处深信不疑,抑制着诸般邪念,是一个虔诚、文静、温顺的人啊。想必她还随时扪心自问,看自己还有哪些缺点,一有空闲就想到死后天国的审判,来世的报应。睡前她总要诚心祷告,求上帝指引她皈依正途。

她在参赞吉荷夫家中侍候了两代主人,一向温和恭顺。心地纯洁的她,对每一块从善心的主人手里得来的面包都感激涕零,每次都要吻老爷或太太那只恩惠的手,以表达深深的感谢。她一辈子也不曾偷过一星半点,对交给她保管的东西总是严加爱惜。

她就是这样地干着活,月薪五枚金币。她还戒绝了晚饭,好省下钱去朝拜圣山。每年她都能得到主人的恩准去一趟,还给主人捎几件礼物回来。

主席停下笔来,逐渐想入非非。明天这篇祝辞将会何等地一鸣惊人呀!毫无疑问,那家天主教报纸一定会对她的发言有所颂扬。日后她还可以把这篇祝辞印成专册,名字就叫《告女仆书》。也许从此以后,她的女仆便再也不会把汤顺手往厕所里倒了。

她正想着,女仆走了进来。“参赞夫人吉荷娃来啦。”话音刚落,粉香扑鼻的客人已经闯进室内。

“您瞧多丧气。”夫人呜咽着说,“纪念日的女主人公刚才死去了。”

她愤愤地说:“昨天晚上,我叫她到地下室取煤。您清楚,七十五岁的老婆子是不好撵出去的。她既然吃我的饭,就得给我干活。哪晓得她竟和一大袋煤一块儿从很高的楼梯上摔到地下室去了,摔得浑身是伤,天没亮就断了气。早不摔,迟不摔,偏偏在纪念日的前夕摔!您想,咱们该多丢脸……为了这个该死的纪念日,我还特意订做了一身相当漂亮的衣裳……另外,至少得付三十枚金币的丧葬费,而死婆子的存折里却只有二十五枚。”

主席克拉乌索娃不禁又用那支特止头疼的铅笔去顶鬓角了。她怅望了一眼那堆满涂着祝辞的稿纸,叹道:“唉,我看这是她存心给咱们来的一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夸张的语言描写了佣人劳保协会主席克拉乌索娃为女仆安娜的纪念日写祝辞的经过,故事简单,情节却颇有戏剧性。

B.小说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女仆安娜始终没有出现,对她一生及性格的概括,就是通过克拉乌索娃和参赞夫人的语言表现的。

C.“祷告吧!劳动吧!”两句话反复出现,不仅是对女仆安娜一生生活的概括,也幽默地刻画出当时上流社会对所有佣人的期望。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两次描写铅笔,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两次提到安娜的奖品,表现了对她工作的充分肯定。

E.小说结尾借参赞夫人吉荷娃的话,交代了辛劳一生的女仆安娜最终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遭遇。

2.克拉乌索娃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克拉乌索娃在祝辞中大赞安娜,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说以“安娜的纪念日”为题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其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竞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佛像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迎风飘举)的味道,耐人寻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注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1.北京园林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填空。

①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__,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北京园林,苏州园林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色彩上,北京园林________,颜色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苏州园林________,颜色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5.文章画线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老师的餐巾纸》一文,回答12~15题。(共15分)

一帮小学时的老同学,毕业40年后聚会。让大家意外的是,组织者还邀请到了王老师。她是还健在的唯一的老师,已经退休,回到了城里。

一位女同学拉着王老师的手激动地说,老师,您教了我们三年,您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王老师摇摇头。女同学说,您给过我的一张餐巾纸。那天,我家里出了点事,心情不好。上课的时候,老是走神,心不在焉,任课老师很生气,让我下课后到办公室去一趟。在办公室,那位代课老师再次狠狠地训斥了我,骂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我没为自己辩解,只是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候,坐在对面的您,走到我身边,您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递给我一张餐巾纸。接过您递过来的餐巾纸,我再也控制不住,哇哇大哭起来。您抱着我,拍着我的肩膀。平静下来后,我告诉您,前一天,我的父亲在山上采石时,腰被石头砸伤了。

女同学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王老师抬起身,从餐桌上的纸巾盒里,抽出一张餐巾纸,递给女同学。女同学接过餐巾纸,说,谢谢您,王老师。

旁边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走到王老师身边,说,王老师,您也给过我餐巾纸。

男同学看看大家说,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我记得王老师是从城里调来的,在我们眼里,王老师您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女神一样。

头发花白的王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哪是什么女神啊,说实话,刚接到通知要调到那所山村小学时,我还偷偷哭了好几天呢。但是,去了那儿见到了你们这些学生,我才觉得一点也不后悔。

男同学接着说,小时候我很调皮,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有一次,我和高年级的一个学生打架,鼻梁都被打出血了。我们分别被揪到了老师办公室。我心想,这回死定了,一定要被您狠狠骂一通了。您却没有骂我,见到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从包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帮我轻轻擦拭鼻梁上的血迹。

男同学环顾一下大家,激动地说,那时候,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别说餐巾纸,连卫生纸都没用过。那是我第一次感触到餐巾纸,那么白、那么柔软,擦在伤口上,一点也不觉得疼,反而有一种柔软得让人心碎的感觉。王老师,我一直没告诉您,那次我为什么和那个男生打架。

王老师看着他说,这事我隐约记得,你很倔强,坚持不肯说为何打架。那么,现在能告诉我吗?

男同学点点头,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您坏话,说您一定是犯了什么错误,才被发配到我们学校的。我不服,就和他打起来了。

王老师笑了。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让我们笑翻了的,是有个同学说的故事。他说,以前他都是用手背擦鼻涕的,有一次,抄黑板报时,鼻涕又挂了下来,他马上用手背去擦。突然,眼前冒出一个白团来,他扭头一看,是王老师,递给他一张餐巾纸。他红着脸接了过来。他说,你们绝对想不到,那张餐巾纸,我一直揣在裤兜里,整整揣了一个学期,只是偶尔拿出来,炫耀一下,直到后来成了碎片。

他的故事,甜蜜而辛酸,大家感慨唏嘘不已。有人站起来对王老师说,您是城里来的唯一的老师,也是唯一的女老师,还是唯一用餐巾纸的老师。别说我们学生,连其他老师都羡慕得不得了。

王老师挨个将大家看了一眼,说,我没想到,你们会记得这么多、这么清晰。我也记得那盒餐巾纸,那是我的一位在国外的亲戚带给我的礼物,那时候国内还没有餐巾纸呢。顿了顿,她突然故作神秘地说,说实话,刚开始给你们用的时候,我也很舍不得呢。

我们都笑了。我们这群中年人,围着老师,笑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选自《南方日报》)

12.全文主要追述了王老师的哪些感人场景?(3分)

                                                                                     

                                                                                     

13.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 文中的王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扎根乡村教育的,而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

B. 文中“说实话,刚开始给你们用的时候,我也很舍不得呢”表明王老师有时也比较小气。

C. 文中“我一直揣在裤兜里,整整揣了一个学期,只是偶尔拿出来,炫耀式地擦一下”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我”的珍视与骄傲。

D.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看,全文属于倒叙,作者用几个回忆片段刻画了王老师的形象。

1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5.仔细研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老师的餐巾纸”为题的作用。(3分)

                                                                                      

                                                                                       

                                                                                     

16.如果你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对老师的深情与赞美。(60字左右)。(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