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人物填空。 
______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______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A、刘备;孙权
B、曹操;关羽
C、刘备;关羽
D、关羽;刘备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理解

谈 笑

周汝昌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颜逐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脸,是笼统而言,笑,又与它的某些“局部”特别关系密切。一是嘴,“笑口常开”,“笑得合不拢嘴”,固然易见;“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同是嘴的事,又各有千秋。不过,有时候嘴是不让你看到使用何一形态的,“掩口葫芦”,你就只好去自加揣摩。

  二是牙。文雅的人,大家闺秀,讲究“笑不露齿”,可是“粲齿”,“齿冷”,免不了也略有表现。“笑掉大牙”那就越发欲文雅而无从了。

  三是下巴。“解颐”尚可,竟至“脱颔”,要请正骨大夫“拿”一“拿”才行。

  四是眼。打心里高兴,会“眉开眼笑”,会“眼笑得眯成一条缝”。

  笑只和脸——不管“整体”还是“局部”——有关系吗?亦不尽然。“拊掌”,在于手,“捧腹”又关乎肚。

  笑也牵及全身的,“笑不可仰”,“笑弯了腰”,也还罢了,有时要“绝倒”,“笑得肚肠子痛”,还不打紧,“笑破肚皮”,甚至“笑煞”,那事情就非同小可了,势必寻医生抢救。抢救无效,终于“笑死活人”其事大概也是有过的吧。

  “笑煞”之余,也不一定算完,因为还可以“含笑”于地下呢。

  “冠缨索绝”,这非古人不办。“喷饭满案”,今人犹可试行。

  笑因人而异其态。夫子定是“__________”,美人势必“_________”。《红楼梦》里的张道士理应“_________”。“回眸一笑”只能是杨玉环。薛大傻子“呆霸王”决不会工于“__________”,他一发言,常常引起“_________”“轰然”。

  “粲然”,“冁然”,“哗然”,何尝千篇一律。

  论其声音,“哈哈”,“嘻嘻”,“嘿嘿”,“吓吓”,“噗哧”,“哑然”,还有“咯咯”之类,大约用来形容少女的“银铃般的笑声”。

  我常常想,即此而观,祖国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这其间又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体会是何等深刻,何等全面。漫画家、创作家、表演家、说唱家、翻译家、语言学者、社会学者……岂能不向这种宝库中作一番巡游探讨。如果有这么一部词典,能够分门别类,搜集古今雅俗的词汇(“笑”的典故,另为一类,尚不在此数),让人能够一览而得,其意义应是十分肯定的。

  我这种想法,也许早有学者付诸实践了,我还如数家珍,那就成“笑柄”“笑料”了。

1)作者“谈笑”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析一下,选文是从哪些标准对笑进行分类的。

请填充下图

谈笑

3)阅读选文倒数第二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如何理解这一小节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一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笑因人而异其态”小节,回答问题。

①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笑因人而异其态。夫子定是_________,美人势必_________。《红楼梦》里的张道士理应_________。“回眸一笑”只能是杨玉环。薛大傻子“呆霸王”决不会工于_________,他一发言,常常引起_________“轰然”。(备选答案:“呵呵大笑”“哄堂”“嫣然”“巧笑”“莞尔”)

②这一小节还注意到了文字的对称,读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其中_________就是一个对偶句。请在选文中再找出一个类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杨玉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回眸一笑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是_________代大诗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中对她的描绘。

④“薛大傻子”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叫什么?能说出他妹妹的名字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与文章,回答问题

学问之趣味

--八月六日在东南大学为暑期学校学员讲演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划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中国人见面最喜欢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运动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样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为读去声)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b3n(  )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掉弄玄虚,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鸦片烟怎样会上y!n(  )?”“天天吃。”“上y!n”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得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别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症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窗户张一张,再不会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磨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磨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顽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磨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打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起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地把彼此趣味都磨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几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sh0(  )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自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p)(  )”,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过(  )  甘(  )  好(  )  排(  )

2.给文中拼音处填汉字。

b3n权(  )  上y!n(  )  sh0(  )本  献p)(  )

3.为什么作者说,用化学成分分析,所剩成分仅有个“0”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常常想运动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到底是怎样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选择“学问”这一趣味?他告诉读者学问是如何的趣味了吗?为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尝到学问的趣味,作者认为应该走哪几条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的“无所为”和“不息”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又是如何诠释“深入的研究”和“找朋友”这两个方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作者说世人可怜?为什么说“太阳虽好,得自己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1935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1931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  )  (2)教(  )

(3)热(  )  (4)半(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8.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一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44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  ) (2)教(  )

(3)热(  ) (4)半(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着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

8.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