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给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是
补(    ) 阴(    ) 哀(    )  

A、mí;lí;dào
B、mí;mái;diào
C、mí;mái;dào
D、ní;mái;dào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就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捉它。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换取了那支笛子。……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①)事物中的丰富性,(②)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

2.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下列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我们无法设想大自然所生成事物的丰富性。

B.在感觉与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认知大自然所生成事物的一小部分。

C.即使我们有了感觉和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认识大自然所生成事物的丰富性。

D.我们无法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更是无法设想。

4.选择下列观点中的一个,运用课文中的例子加以阐释和说明。

①苏格拉底说:只有知道自己不聪明的人才是聪明的。

②随着几乎每一项新的科学成就,随着对科学问题的每一个假定的解决办法,未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也都在增加。实际上,它们的增加比解决办法要快得多。人们很可能说,我们的假定知识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无知却是无限的。但是不仅如此:在对未解决的问题敏感的真正的科学家看来,在非常具体的意义上,世界正越来越变成难解之谜。

③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我们很可能都是错的。

④当然,只要可能就避免错误,它仍然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正是为着避免它们,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避免它们何其困难,没有人完全取得了成功。甚至由直觉引导的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没有成功:直觉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

⑤为学会避免犯错误,我们必须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因此,掩盖错误是最大的理智的罪恶。

⑥当别人让我们注意到我们的错误时,我们也必须学会接受,甚至感激地接受。当我们又让别人注意他们的错误时,我们总应当记住我们自己曾犯过相似的错误。我们应当记住,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也曾犯过错误。我无疑不想说我们的错误通常是可宽恕的:我们决不可让我们的注意力松懈。但是从人的角度说,一再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⑦我们自己心中必须清楚,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如他们需要我们一样),尤其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带着不同的观念成长起来的人。

⑧我们必须了解,自我批评是最好的批评;但是别人的批评是必需的。它几乎和自我批评一样有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开在佛桌上花朵
  朝阳还未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____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20年前,却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浮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在他的掌心。他突然深自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____头:“不,你罪过深重, 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他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无,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____,仿佛是些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从又堕入他原的本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 ,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
  而让奇迹殒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饶( ) 簌( ) 焦( )
2.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跪 点 摇
B.跪 摇 摇
C.站 摇 晃
D.站 点 晃
3.“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这句话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开在佛桌上的花朵”,其中“花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语境,请你为文中最后一节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在文中找出当方丈第二天看到佛桌上的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以方丈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内心情感变化的全过程。要求写出本文方丈整个情感变化的细腻心理;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24分)

致儿子

李公明

  还有几十个小时你才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我却已经忍不住要写下这些文字来迎接你的到来,我是不是太性急了一点?其实这些话语是我和你妈从结婚那天起就逐渐积存起来的,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差不多十年来,我和你妈一直在大学里过着简朴和清贫的生活,你的到来马上会令我们陷入经济上的窘迫之境,此时我们就像穷人家添丁一样的穷开心!你来了以后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是喝不起易拉罐饮料、从书店里挟着几本书出来便连盒饭也舍不得吃的那种人。说来惭愧,我和你妈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那时我们的父母都能依靠工资就让我们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令左邻右舍那些工人的孩子们羡慕不已。现在呢,恐怕我们必须学会节俭了。

  但这也没什么,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许多所谓高消费,其实只不过是骗子和傻子合作的把戏罢了,真正幸福的生活不会依赖于此。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感觉到在清贫的日子中我们也能享受到生活的无穷乐趣。

  我们的居室里到处堆满书籍,似乎是注定要你从小就与书籍结缘。我们当然希望你也会像我们一样地爱书、读书,不管我们的境况会如何变化,也不管你以后会从事何种职业,我此时还没来得及和你妈商量,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同意——我们就把那套有一个绿色纸皮匣子的《安徒生童话》作为送给你的第一份新年礼物吧!我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它,这种爱会一直伴随着你,直到老年。这个世界的外表正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但你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是那么少、那么谦卑地等待朴素的心灵去发现和感受。当你读懂了安徒生爷爷的《海的女儿》,我们就会一致认为,不必再为你操心了。

  我们是多么希望在自家门前能有一段涂了白油漆的木栏杆和几级木台阶,能有一小块草地。让我和你妈在那里看书和讨论,让你在草丛里抓小虫。不可能了,我们所有的只是破烂的水泥房子里的极狭窄的空间,到处是生锈的铁门、防盗网,门前是一洼混浊的积水。但这也没有什么,我们会经常带你到公园去,不过公园里的白然景色也不断地被商业所蚕食和污染了。当然我们可以到郊外去。但郊外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工地了,不是厂房就是别人的空空的别墅。自然的植被很难找了,我们将要走很远、很远。

  我们不会给你买很多玩具。我们只能给你锯几块方木头,捏两团泥巴,你要在最简单的物质中体会到创造性游戏的欢乐,你很快就会明白,那些玩具制造商正是日夜试图剥夺这种欢乐的人。

  你还要作好思想准备的是,我们虽然爱你,但不会围着你团团转,更不会以你为人生的所有期望。我们认为——相信你也会同意,每一代人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追求,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子女身上的人其实是最没有出息的,而这样的人还会有出息的子女吗?我们只要求你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只要求你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也无须为此而给你请什么家庭教师或在星期天强迫你上什么学习班。

  你就像原野上的一棵小草一样生长好了!你就像山里的一条小溪那样奔向大海好了!

  你应该很好地珍惜你的童年时光,尽情地作各种游戏,尽情地享受纯真、友好、善良的感情和精神。你以后会明白,人长大了,许多美好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一定会在某一天带你去看看河上的白轮船,让你学会说一句:“你好,白轮船,这是我呵!”

  你以后一定会遇上许多和你纯真的天性不能和解的东西,一定会有许多人试图教会你遵守成年人的游戏规则。不管你是否接受它们,你的内心一定要明白:依你的天性所理解是不会错的,成年人的世界所依循的只是有用性原则罢了。

  再告诉你一些你降生的岁月的事情吧。这是那样一种岁月:市场的价值观念正日益主宰着一切,过去所有英雄史诗式的情感和向往均已死灭。你恐怕难有机会亲身体验年轻的生命在风雨中慷慨悲歌的氛围了。

  唯一可以弥补的是,我们会给你讲许多并不遥远的故事,让你知道,我们曾经是“这一代人”。在这样的岁月里,真正的知识分子生涯必定充满痛苦,我们不会强迫你选择与我们相同的职业。但就内心而言,我们是多么祈盼着我们有一天会以讨论哲学和诗作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最后应该告诉你的是,当医生告诉我们你是个男孩我们多么高兴,但也不无一点点惋惜:本来我们也曾设想,一个小女孩穿花裙子在门前蹦蹦跳跳,就像一只在台阶上吱吱觅食的小麻雀,就像在晨光中聚挂在铁栏杆上的一滴晶莹的水珠,那也多么好!不过,既然这岁月已变得充满太多的诱惑和变得太缺少安全感,那就当你的小男子汉好了。

  我已经听到你的小拳头在焦急地打门了。我和你妈将伸开双臂欢迎你,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就是三个人相爱着厮守在一起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分)

  窘迫(  )    挟着(  )    狭窄(  )    厮守(  )

  2.文章第5段的描述道出怎样的环境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可是文中作者却说“那些玩具制造商正是日夜试图剥夺这种欢乐的人”。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4.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而作者说:“每一代人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追求……还会有出息的子女吗?”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5.第8段文字表达了对儿子的哪些期望?(3分)

  6.儿女对于父母,继承是理所当然,读完全文,你感到文中的父母要给儿子的是什么财富?(4分)

  7.今天是我们处在比前辈优越得多的环境之中,想一想,你应该向父母索取什么样的财富?(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的母亲

  昏黄的灯光弥漫在简陋的卧房里,照着她那“戴阳①”的脸,喉咙里不止地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这是一口痰滞留在喉咙里发出的声响。我知道,母亲已进入弥留之际。

  世界上很多事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这次寒假回家,本是为了祝寿。到年(指农历年)是父母双双七十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在今天,70岁已不足为奇了。但是,因母亲已中风卧床八年,能带病延年到七十大寿,确是一件难得的大喜事了。我动身前一星期,还接到父亲来信,说“母病如常”。原来父亲怕我担心,故意这样说的。其实,母亲还昏厥过一次,经抢救后才脱险。从此以后,病情已大变,不仅话说不清了,而且胃气已败坏,几乎不进饮食。她对治愈自己的病,已完全丧失了信心。

  这次,母亲见我回来了,非常激动,淌下了眼泪,说:“我瞟②你……好几天了!”我依偎在她身边,她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又说不清,不像前几次我回家探望她时,她还能絮絮讲个不停。而现在,她说话已很艰难,有好多话我不懂,只能从她的表情来领会她讲话的意思。后来,她仅用一只手(另一只手已瘫痪)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这是一只粗糙的手,虽卧床八年,但手上的老茧并没有退净。这只手的无名指已少了一截,这是在纱厂做童工时被机器轧掉的。她八岁就进无锡申新三厂做童工,劳累过度,患了大病,头发一度全部脱光,几年后才重新慢慢长出来。现在,她的头发已全部花白了。我凝视着她头上的根根白发和饱经风霜的脸,以往的生活片段,不由在眼前连成了一片。

  母亲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22岁那年与父亲结婚,那时正值抗战时期,房屋被日寇全部烧光,只得暂住在别人家,所以,连结婚仪式都没有举行。抗战胜利后,父亲在上海做职员,薪水微薄。母亲已不在纱厂做工,在家里种着一亩多薄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居然抚养大了六个儿女。

  我上小学时的一个冬天,到放午学时,忽然狂风大雨。我正望着窗外发愁,母亲打着一把伞,手里挽着一只竹篮,送饭来了。我见母亲脚上穿着的一双旧布鞋已全湿了。她放下篮子,打开用旧棉衣紧紧包裹的饭盒,饭菜还是热腾腾的。我感到一阵温暖,不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旁边有位同学,也是他母亲送饭来的,因为只有“荷包蛋”,而没有鱼肉,正在撒娇,赌气,不肯吃。母亲望着我津津有味地吞着青菜下饭,不由眼睛湿润了。但当时,我认为青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我在班上成绩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吃的不如人家,但并没有一点自卑心理。

  我和弟妹们,从小就跟母亲学会了割草、喂猪、种田等农活。三个妹妹还学会了“接线”——这是一种苎麻加工活。接线是第一道工序,接着是纺线、摇线,全是手工操作。接一斤线,能得一元钱的报酬。为了生计,母亲与妹妹常常在豆油灯下“接线”。在寒冬腊月里滴水成冰的深夜,把湿淋淋的苎麻放在腿上“接线”,其苦味是很难想像的。小妹的手冻得像红馒头,母亲抚摸着她的手说:“你们先去困③吧,我来接。”母亲就是这样不顾劳累,白天下地,晚上熬夜接线,以致后来酿成了心肌劳损和风湿性心脏病,这就是她得脑血栓的根源。

  我从小经常偏头痛,吃了止疼粉,也只能好几个小时。晚上失眠,发出哼哼声,母亲就披着衣服来望我,用手抚摸我的额头。真奇怪,她的手一接触我的头皮,我立即感到很舒服,慢慢地也就安然入睡。迷糊中,似乎听到母亲自言自语:“这次你爷寄钱来了,一定要给你买点人参补补。”我深知家境的困难,就再也不喊头痛了。其实,我的偏头痛是到上高中时才好的。

  1961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母亲知道我们在外地工作,带孩子不容易。于是等孩子断奶后,母亲主动提出来,要我们把孩子带到无锡老家由她抚养。直到孩子能上幼儿园,她才把孩子送回我们身边。母亲不仅抚养我们这一代,而且抚养了我的下一代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尽管我家的经济一直不宽裕,但母亲却常常去周济比我家更困难的人家,特别是对同村的一个寡妇,她常说:“一个寡妇,带三个孩子真不容易啊!”因此,她家只要有困难,母亲总是乐意去帮助她。母亲一生乐于助人。即使在路上,她看见行人挑重担,也总要去帮人家担一段路。她对别人也总是宽宏大量的。一个星期六傍晚,有个骑自行车的人把她撞倒在地,人家都说可以叫骑车人出住院费和医药费,但母亲却说:“他又不是有意要撞我,人家星期六要赶回家看老婆孩子,骑车快了,不小心才撞倒我的。”

  自父亲进国营企业以后,工资有了保障,儿女们也长大了,我家生活开始好转。可母亲又为弟妹们的婚事操碎了心。1977年春节,小弟的婚事也办完了,她舒心了,脸上也现出了笑容。但是,有一天的午后,她突然患了脑血栓。经医院抢救,虽然脱了险,但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百治无效。父亲退休回家服侍她,但她已不能走路了,这是多大的痛苦啊……

  我回忆着这一切,眼泪不由簌簌地往下掉。母亲那半睁半闭的眼睛,似乎发觉了,突然望着我,用最大的努力说:“不……要难过……”声音虽然微弱模糊,但我却听得非常清楚。她即使在弥留之际,也在为儿女着想啊!

  时间已到下半夜,妹妹给她喂了开水,她居然顺利咽了下去。白天,她已连开水都不会咽了,现在竟能咽下去了。我一兴奋,立刻给她喂了参汤,又灌了一些药……哪知这是“回光返照”,到天亮,她原紧握着我的手松开了。她似乎睡着了,只是喉咙里的一口痰,还在呼噜呼噜直响。这时,早餐已煮好了,父亲喊我去吃。我盛了碗饭,吃了一口,还是放心不下,就捧着碗到母亲房里。坐在床前看护的小妹,突然惊喊起来:“姆妈!姆妈!”我扔下碗,直奔母亲床前。她喉咙里的一口痰,突然咽了下去,呼噜声停止了。我也惊呼起来。她连续出了三口长气,终于咽了气……我抬头一看小闹钟,正指六点五十分。

  母亲走了。人常说,人死时会有大小便,但她却是那么干净,那么安详,那饱经风霜的脸反而显得白净且透红。

  她安详地躺在灵床上,白布下覆盖着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人,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灵魂……这一天是农历甲子年腊月二十八日,天下着雪,远近一片白。

(华新波)

  【注释】

  ①戴阳:中医术语。两颧拭红,而手足厥冷,脉深微欲绝,称为“戴阳”。

  ②瞟:无锡方言,“盼望”的意思。

  ③困:无锡方言,“睡”的意思。

1.第一段文字采用________叙手法,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哪些地方属于插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有一处对比描写,请说说这一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作者是谁?原诗的题目是什么?你能默写出全首诗吗?本文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母亲“干净”地走了,你认为“干净”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以表现母亲的勤劳、慈爱和宽厚为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最动人的印象、最深刻的感情点来写,尤其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看起来平常却感人至深的事来写。你认为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的母亲(节选)

华新波

  昏黄的灯光弥漫在简陋的卧房里,照着她那“戴阳①”的脸,喉咙里不止地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这是一口痰滞留在喉咙里发出的声响,我知道,母亲已进入弥留之际。

  世界上很多事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这次寒假回家,本是为了祝寿。到年(指农历年)是父母双双70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在今天,70岁已不足为奇了。但是,因母亲已中风卧床8年,能带病延年到70大寿,确是一件难得的大喜事了。我动身前一星期,还接到父亲来信,说“母病如常”。原来父亲怕我担心,故意这样说的。其实,母亲还昏厥过一次,经抢救后才脱险。从此以后,病情已大变,不仅话说不清了,而且胃气已败坏,几乎不进饮食。她对治愈自己的病,已完全丧失了信心。

  这次,母亲见我回来了,非常激动,淌下了眼泪,说:“我瞟②你……好几天了!”我依偎在她身边,她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又说不清,不像前几次我回家探望她时,她还能絮絮讲个不停。而现在,她说话已很艰难,有好多话我不懂,只能从她的表情来领会她讲话的意思。后来,她仅用一只手(另一只手已瘫痪)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这是一只粗糙的手,虽卧床8年,但手上的老茧并没有蜕净。这只手的无名指已少了一截,这是在纱厂做童工时被机器轧掉的。她8岁就进无锡申新三厂做童工,劳累过度,患了大病,头发一度全部脱光,几年后才重新慢慢长出来。现在,她的头发已全部花白了。我凝视着她头上的根根白发和饱经风霜的脸,以往的生活片段,不由在眼前连成了一片。

  母亲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22岁那年与父亲结婚,那时正值抗战时期,房屋被日寇全部烧光,只得暂住在别人家,所以,连结婚仪式都没有举行。抗战胜利后,父亲在上海做职员,薪水微薄。母亲已不在纱厂做工,在家里种着一亩多薄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居然抚养大了6个儿女。

  我上小学时的一个冬天,到放午学时,忽然狂风大雨。我正望着窗外发愁,母亲打着一把伞,手里挽着一只竹篮,送饭来了。我见母亲脚上穿着的一双旧布鞋已全湿了。她放下篮子,打开用旧棉衣紧紧包裹的饭盒,饭菜还是热腾腾的。我感到一阵温暖,不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旁边有位同学,也是他母亲送饭来的,因为只有“荷包蛋”,而没有鱼肉,正在撒娇,赌气,不肯吃。母亲望着我津津有味地吞着青菜下饭,不由眼睛湿润了。但当时,我认为青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我在班上成绩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吃的不如人家,但并没有一点自卑心理。

  我和弟妹们,从小就跟母亲学会了割草、喂猪、种田等农活。3个妹妹还学会了“接线”——这是一种苎麻加工活。接线是第一道工序,接着是纺线、摇线,全是手工操作。接一斤线,能得一元钱的报酬。为了生计,母亲与妹妹常常在豆油灯下“接线”。在寒冬腊月里滴水成冰的深夜,把湿淋淋的苎麻放在腿上“接线”,其苦味是很难想像的。小妹的手冻得像红馒头,母亲抚摸着她的手说:“你们先去困③吧,我来接。”母亲就是这样不顾劳累,白天下地,晚上熬夜接线,以致后来酿成了心肌劳损和风湿性心脏病,这就是她得脑血栓的根源。

  我从小经常偏头痛,吃了止疼粉,也只能好几个小时。晚上失眠,发出哼哼声,母亲就披着衣服来望我,用手抚摸我的额头。真奇怪,她的手一接触我的头皮,我立即感到很舒服,慢慢地也就安然入睡。迷糊中,似乎听到母亲自言自语:“这次你爷寄钱来了,一定要给你买点人参补补。”我深知家境的困难,就再也不喊头痛了。其实,我的偏头痛是到上高中时才好的。

  1961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母亲知道我们在外地工作,带孩子不容易。于是等孩子断奶后,母亲主动提出来,要我们把孩子带到无锡老家由她抚养。直到孩子能上幼儿园,她才把孩子送回我们身边。母亲不仅抚养我们这一代,而且抚养了我的下一代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尽管我家的经济一直不宽裕,但母亲却常常去周济比我家更困难的人家,特别是对同村的一个寡妇,她常说:“一个寡妇,带3个孩子真不容易啊!”因此,她家只要有困难,母亲总是乐意去帮助她。母亲一生乐于助人。即使在路上,她看见行人挑重担,也总要去帮人家担一段路。她对别人也总是宽宏大量的。一个星期六傍晚,有个骑自行车的人把她撞倒在地,人家都说可以叫骑车人出住院费和医药费,但母亲却说:“他又不是有意要撞我,人家星期六要赶回家看老婆孩子,骑车快了,不小心才撞倒我的。”

  自父亲进国营企业以后,工资有了保障,儿女们也长大了,我家生活开始好转。可母亲又为弟妹们的婚事操碎了心。1977年春节,小弟的婚事也办完了,她舒心了,脸上也现出了笑容。但是,有一天的午后,她突然患了脑血栓。经医院抢救,虽然脱了险,但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百治无效。父亲退休回家服侍她,但她已不能走路了,这是多大的痛苦啊……

  我回忆着这一切,眼泪不由簌簌地往下掉。母亲那半睁半闭的眼睛,似乎发觉了,突然望着我,用最大的努力说:“不……要难过……”声音虽然微弱模糊,但我却听得非常清楚。她即使在弥留之际,也在为儿女着想啊!

  时间已到下半夜,妹妹给她喂了开水,她居然顺利咽了下去。白天,她已连开水都不会咽了,现在竟能咽下去了。我一兴奋,立刻给她喂了参汤,又灌了一些药……哪知这是“回光返照”,到天亮,她原紧握着我的手松开了。她似乎睡着了,只是喉咙里的一口痰,还在呼噜呼噜直响。这时,早餐已煮好了,父亲喊我去吃。我盛了碗饭,吃了一口,还是放心不下,就捧着碗到母亲房里。坐在床前看护的小妹,突然惊喊起来:“姆妈!姆妈!”我扔下碗,直奔母亲床前。她喉咙里的一口痰,突然咽了下去,呼噜声停止了。我也惊呼起来。她连续出了三口长气,终于咽了气……我抬头一看小闹钟,正指六点五十分。

  母亲走了。人常说,人死时会有大小便,但她却是那么干净,那么安详,那饱经风霜的脸反而显得白净且透红。

  她安详地躺在灵床上,白布下覆盖着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人,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的灵魂……这一天是农历甲子年腊月二十八日,天下着雪,远近一片白。

[注释]①戴阳:中医术语。两颧拭红,而手足厥冷,脉深微欲绝,称为“戴阳”。②瞟:无锡方言,“盼望”的意思。③困:无锡方言,“睡”的意思。

1.第1段文字采用________叙手法,营造了________。

2.本文哪些地方属于插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有一处对比描写,请说说这一处描写的作用。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作者是谁?原诗的题目是什么?你能默写出全首诗吗?本文作者引用这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结尾说:母亲“干净”地走了,你认为“干净”的含义是什么?

6.这篇文章以表现母亲的勤劳、慈爱和宽厚为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最动人的印象,最深刻的感情点来写,尤其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看起来平常却感人至深的事来写。你认为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