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整体感悟《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表达的感情也有所不同。请选择。
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的______________感情。

A.感动  
B.哀愁   
C.思念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2分)

牵挂

吕秀芬

冬天的阳光浅浅淡淡的落在桌上,几根干枯的枝条在浅浅的光线里不声不响地摆动,似丝丝缕缕的烟雾,明明灭灭。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其实,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子里,就有许许多多牵牵扯扯丝丝连连的牵挂如蜂蝶般扑来……

好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忍着痛彻骨髓的苦痛,从心上摘下一个小生命,同时,也把心智给了他。从此安闲静谧的日子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平平庸庸。倚床读书的雅兴被夺走了,对一页页稿纸的依恋给挤没了,无论怎样焦躁,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抛舍不下那双不掺任何杂质的黑眼睛而依傍依恋于自己的心的沃野。无一日不记挂着书呀笔呀,而又无一日不被尖利的哭声揪回,心便被牵来扯去。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连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

于是,狠狠心,在他刚满两周岁的那天,如一个“包袱”般把他推到幼儿园阿姨的怀里。即刻,心便交给了天蓝地远,真想欢欢实实地打个滚儿,一头扑进属于自己的自由。

怎么都没有想到,要重新走进从前的无羁无绊己是不可能了。刚坐进办公室,心便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一下,于是,推给阿姨那一刻孩子使足力气的哭声清晰起来,甚至能够想象他是怎样挣脱阿姨的怀抱而显出痛苦无奈的样子,就坐不住了,趁中午孩子午睡时几次去幼儿园趴在窗子上偷偷地瞧。一次被阿姨给“捉住”,站在阿姨面前,竟无法掩饰无法言语,如孩子般哭了起来。

心不再完完整整属于自己而同时也属于另外一个生命。

日子如针针线线,串连起烦烦恼恼琐琐碎碎。终于是觉得累,不愿总跟在他的后边絮絮叨叨怎样的不听话,刚刚收拾完的屋子又弄得一团糟。寒假来时,打算把他“遣”回乡下他奶奶家。他也欣然,临走时竟冒出一句令人感动不己的话:我走了,也让你省心几天。我也欣然,我将重新归于清静。

带了足够的吃的,无一不想得周到。把他送到车上,站在车下却不敢面对他,怕那瞬间的交流勾引出心底的灼热。突然记起几天前他曾跟我要钱买糖葫芦,急忙跑出车站,街上竟没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往日如戟般交叉于街两旁的糖葫芦都哪儿去了,莫名地恨起卖糖葫芦的。跨进一小店,来不及选择,买了包红红绿绿的糖果,平时是绝不许他多吃糖的。车己启动了,顺着车窗通过几只手把糖递了过去。

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无心思做任何事情,只是一遍遍体味往日进门时有个身影扑面而来的感觉。屋子有些暗了,且有些空旷,觉得心无着无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十年前,我从母亲身边走开时,她也如今天的我一样无法把心存放进来吗?我离母亲是千里之遥,是十年之隔,而孩子离我仅仅是百里的乡下,一个寒假而己。母亲思念我是在端起碗筷之时,是在睡梦醒来之时,是在日出日落之时。当她因了我而灵魂无法安宁时,当她站在矮墙边独自品味那遮天遮地的苍凉时,她是望着远处的云还是望着远处的山……

我想,能够离开母亲的是孩子,而永远离不开孩子的是母亲。(选自吕秀芬散文集《无边的早晨》,作家出版社)

1.作者所写“牵挂”的内涵非常丰富,请你说说本文都写了哪些“牵挂”。 (4分)

2.文章详写了两个事例来表现“牵挂”之痛、“牵挂”之深。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4分)

3.读第7段,再联想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情景,请你先谈谈它们在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再说说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4分)

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②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4.品析语言。

(1)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用“爬进爬出”写心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联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3分)

5.联系生活实际,结台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你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2分)
牵挂
吕秀芬
冬天的阳光浅浅淡淡的落在桌上,几根干枯的枝条在浅浅的光线里不声不响地摆动,似丝丝缕缕的烟雾,明明灭灭。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其实,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子里,就有许许多多牵牵扯扯丝丝连连的牵挂如蜂蝶般扑来……
好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忍着痛彻骨髓的苦痛,从心上摘下一个小生命,同时,也把心智给了他。从此安闲静谧的日子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平平庸庸。倚床读书的雅兴被夺走了,对一页页稿纸的依恋给挤没了,无论怎样焦躁,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抛舍不下那双不掺任何杂质的黑眼睛而依傍依恋于自己的心的沃野。无一日不记挂着书呀笔呀,而又无一日不被尖利的哭声揪回,心便被牵来扯去。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连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
于是,狠狠心,在他刚满两周岁的那天,如一个“包袱”般把他推到幼儿园阿姨的怀里。即刻,心便交给了天蓝地远,真想欢欢实实地打个滚儿,一头扑进属于自己的自由。
怎么都没有想到,要重新走进从前的无羁无绊己是不可能了。刚坐进办公室,心便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一下,于是,推给阿姨那一刻孩子使足力气的哭声清晰起来,甚至能够想象他是怎样挣脱阿姨的怀抱而显出痛苦无奈的样子,就坐不住了,趁中午孩子午睡时几次去幼儿园趴在窗子上偷偷地瞧。一次被阿姨给“捉住”,站在阿姨面前,竟无法掩饰无法言语,如孩子般哭了起来。
心不再完完整整属于自己而同时也属于另外一个生命。
日子如针针线线,串连起烦烦恼恼琐琐碎碎。终于是觉得累,不愿总跟在他的后边絮絮叨叨怎样的不听话,刚刚收拾完的屋子又弄得一团糟。寒假来时,打算把他“遣”回乡下他奶奶家。他也欣然,临走时竟冒出一句令人感动不己的话:我走了,也让你省心几天。我也欣然,我将重新归于清静。
带了足够的吃的,无一不想得周到。把他送到车上,站在车下却不敢面对他,怕那瞬间的交流勾引出心底的灼热。突然记起几天前他曾跟我要钱买糖葫芦,急忙跑出车站,街上竟没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往日如戟般交叉于街两旁的糖葫芦都哪儿去了,莫名地恨起卖糖葫芦的。跨进一小店,来不及选择,买了包红红绿绿的糖果,平时是绝不许他多吃糖的。车己启动了,顺着车窗通过几只手把糖递了过去。
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无心思做任何事情,只是一遍遍体味往日进门时有个身影扑面而来的感觉。屋子有些暗了,且有些空旷,觉得心无着无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十年前,我从母亲身边走开时,她也如今天的我一样无法把心存放进来吗?我离母亲是千里之遥,是十年之隔,而孩子离我仅仅是百里的乡下,一个寒假而己。母亲思念我是在端起碗筷之时,是在睡梦醒来之时,是在日出日落之时。当她因了我而灵魂无法安宁时,当她站在矮墙边独自品味那遮天遮地的苍凉时,她是望着远处的云还是望着远处的山……
我想,能够离开母亲的是孩子,而永远离不开孩子的是母亲。(选自吕秀芬散文集《无边的早晨》,作家出版社)
【小题1】作者所写“牵挂”的内涵非常丰富,请你说说本文都写了哪些“牵挂”。 (4分)
【小题2】文章详写了两个事例来表现“牵挂”之痛、“牵挂”之深。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4分)
【小题3】读第7段,再联想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情景,请你先谈谈它们在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再说说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4分)
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②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小题4】品析语言。
(1)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用“爬进爬出”写心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联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3分)
【小题5】联系生活实际,结台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你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2分)
牵挂
吕秀芬
冬天的阳光浅浅淡淡的落在桌上,几根干枯的枝条在浅浅的光线里不声不响地摆动,似丝丝缕缕的烟雾,明明灭灭。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其实,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子里,就有许许多多牵牵扯扯丝丝连连的牵挂如蜂蝶般扑来……
好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忍着痛彻骨髓的苦痛,从心上摘下一个小生命,同时,也把心智给了他。从此安闲静谧的日子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平平庸庸。倚床读书的雅兴被夺走了,对一页页稿纸的依恋给挤没了,无论怎样焦躁,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抛舍不下那双不掺任何杂质的黑眼睛而依傍依恋于自己的心的沃野。无一日不记挂着书呀笔呀,而又无一日不被尖利的哭声揪回,心便被牵来扯去。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连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
于是,狠狠心,在他刚满两周岁的那天,如一个“包袱”般把他推到幼儿园阿姨的怀里。即刻,心便交给了天蓝地远,真想欢欢实实地打个滚儿,一头扑进属于自己的自由。
怎么都没有想到,要重新走进从前的无羁无绊己是不可能了。刚坐进办公室,心便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一下,于是,推给阿姨那一刻孩子使足力气的哭声清晰起来,甚至能够想象他是怎样挣脱阿姨的怀抱而显出痛苦无奈的样子,就坐不住了,趁中午孩子午睡时几次去幼儿园趴在窗子上偷偷地瞧。一次被阿姨给“捉住”,站在阿姨面前,竟无法掩饰无法言语,如孩子般哭了起来。
心不再完完整整属于自己而同时也属于另外一个生命。
日子如针针线线,串连起烦烦恼恼琐琐碎碎。终于是觉得累,不愿总跟在他的后边絮絮叨叨怎样的不听话,刚刚收拾完的屋子又弄得一团糟。寒假来时,打算把他“遣”回乡下他奶奶家。他也欣然,临走时竟冒出一句令人感动不己的话:我走了,也让你省心几天。我也欣然,我将重新归于清静。
带了足够的吃的,无一不想得周到。把他送到车上,站在车下却不敢面对他,怕那瞬间的交流勾引出心底的灼热。突然记起几天前他曾跟我要钱买糖葫芦,急忙跑出车站,街上竟没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往日如戟般交叉于街两旁的糖葫芦都哪儿去了,莫名地恨起卖糖葫芦的。跨进一小店,来不及选择,买了包红红绿绿的糖果,平时是绝不许他多吃糖的。车己启动了,顺着车窗通过几只手把糖递了过去。
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无心思做任何事情,只是一遍遍体味往日进门时有个身影扑面而来的感觉。屋子有些暗了,且有些空旷,觉得心无着无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十年前,我从母亲身边走开时,她也如今天的我一样无法把心存放进来吗?我离母亲是千里之遥,是十年之隔,而孩子离我仅仅是百里的乡下,一个寒假而己。母亲思念我是在端起碗筷之时,是在睡梦醒来之时,是在日出日落之时。当她因了我而灵魂无法安宁时,当她站在矮墙边独自品味那遮天遮地的苍凉时,她是望着远处的云还是望着远处的山……
我想,能够离开母亲的是孩子,而永远离不开孩子的是母亲。(选自吕秀芬散文集《无边的早晨》,作家出版社)
小题1:作者所写“牵挂”的内涵非常丰富,请你说说本文都写了哪些“牵挂”。 (4分)
小题2:文章详写了两个事例来表现“牵挂”之痛、“牵挂”之深。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4分)
小题3:读第7段,再联想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情景,请你先谈谈它们在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再说说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4分)
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②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小题4:品析语言。
(1)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用“爬进爬出”写心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联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3分)
小题5:联系生活实际,结台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你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骆驼和山羊
许达然
①骆驼缓缓前行,脚蹄强健,软硬都不怕,显然什么都适应了。我坐在它背上,铃铛叮当,看沙漠和我的身体一起摇晃。镇静的似乎只有骆驼,步步稳重,仿佛要走到沙漠与天空相交之处才停。然而久坐上面的我不但累而且已快饿扁了。
②午餐,先吃小菜,小菜配饭已可填饱肚子,却还端来一碗肉,不知是什么肉。一听是驼蹄,吓了我一跳,刚才它还带我欣赏沙漠,现在就吃?主人看我吃惊,就殷勤地把肉夹进我碗里:“吃啊!难得吃到的。骆驼能负重就是因为高跷的脚灵活。一只骆驼才有四个脚蹄,没有这东西就走不了沙漠。脚蹄衰老支持不住身躯时,骆驼当然要被杀掉。较稀奇的还是脚蹄。不要只看,吃啊!想想,这脚蹄带过多少人,从沙漠这边走到沙漠那端,载多重也不倒;即使倒下,若还活着都会再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可宰,现在既然宰了,就吃吧!如果嫌咸,撒点辣椒面,喝些酒,就感觉不出是驼蹄了。吃吧!既已煮了就吃,你不吃别人也会吃掉的。”
③我仍吃惊,感到和我肤色相近的骆驼稳健地在沙漠走,走过我的身躯。
④走出餐厅时,看到一只山羊,虽小,却已有胡须,被拴在墙角叫。我踏着凄厉的叫声缓缓走近,它惊慌退后;它踢不动墙,惶恐得连叫声也乱了。我捡起草要喂它,它仍继续踢墙。我伸出手要摸它,想使它镇静下来,它拼命避开。我想看看怎样解开它颈上的绳子,它却猛向我冲,但因被拴住就只能原地跳,跳得太激烈,颈都勒出了血。它不再挣扎了,依在墙角无助地看着绳子。
⑤晚餐,吃第三道菜时已饱了,忽然上了一只烤羊。小头朝着我们,没有眼睛,嘴含梨子,耳系彩带。主人要食客和食物合影。大家轮流上前站在羊旁边,拿着刀微笑着假装屠夫。大家都做完屠夫后就真的开始割肉吃了。好吃,非但不膻腥,还有一股香味。因为是小羊,所以不是很油腻;因为慢慢烤,油慢慢滴,肉才这样香嫩。而且是刚宰的,最新鲜。“怎么宰?”“很简单,把头抓住,不管羊叫得多凄惨,都不要理睬,把头一割,血就喷出。养山羊就是要宰来吃的。吃啊!难得烤整只。吃,吃,快趁热吃。”
⑥走出餐厅,我看到墙角放着一根绳子。
(摘自《读者》2014年第6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小题2】文中第④段对小羊的描写深入人心,请对划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3】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读了此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感悟。(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
芮成钢
  [1]从哪里寻找自信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2]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3]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选自《青年文摘》2009。4,有改动)
1.甲、医两文都谈到“中国人的自信”问题,但论证的重点不同。两文的论点分别是:
甲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原文,辨析甲、乙两文句子中的“中国人”所指的对象。
甲文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时代背景和协作对象不同,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2)部分列举了两个例子(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乙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乙文,请你对那些因为生活不如别人,或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的同学说几句鼓励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