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是这一组诗中格调最为娴雅有致的一首,是陶渊明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B.《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说明李白身处社会动荡之际,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但不能施展。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贫穷,甚至屋漏又逢连夜雨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D.《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虽然是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但仍思为国效力。 |
试题答案
BB.《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说明李白身处社会动荡之际,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但不能施展。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贫穷,甚至屋漏又逢连夜雨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D.《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虽然是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但仍思为国效力。
|
文言文阅读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http://thumb.1010pic.com/pic7/pages/3303/3Z03/0226/2a0116b19d253a880549f4ac7d237b44/A/Image169.gif)
![](http://thumb.1010pic.com/pic7/pages/3303/3Z03/0226/2a0116b19d253a880549f4ac7d237b44/A/Image170.gif)
![](http://thumb.1010pic.com/pic7/pages/3303/3Z03/0226/2a0116b19d253a880549f4ac7d237b44/A/Image171.gif)
![](http://thumb.1010pic.com/pic7/pages/3303/3Z03/0226/2a0116b19d253a880549f4ac7d237b44/A/Image172.gif)
(4)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问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传说中安居乐业民不相往来的古部落)之民欤?葛天氏(传说中劳作而歌的古部落)之民欤?
(1)下列画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
造饮辄尽(zh6) |
曾不吝情去留(z5ng) |
B. |
晏如也(y4n) |
箪瓢屡空(d4n) |
C. |
性嗜酒(sh@) |
衔觞赋诗(ch3ng) |
D. |
好读书(h4o) |
无怀氏之民欤?(y*) |
(2)对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造(狂饮)饮辄尽,期在必醉
C.好读书,不求甚解(十分透彻)
D.先生不知何许(什么地方)人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亲旧知其如此”一句中的“亲旧”指的是“亲戚朋友”。
B.“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中的“吝情”意思是,“把真情藏着,不表露出来”。
C.“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要求领会文章主旨。
D.“短褐穿结”的意思是,“粗布短衣用绳子捆扎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问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传说中安居乐业民不相往来的古部落)之民欤?葛天氏(传说中劳作而歌的古部落)之民欤?
1.下列画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
造饮辄尽(zh6) |
曾不吝情去留(z5ng) |
B. |
晏如也(y4n) |
箪瓢屡空(d4n) |
C. |
性嗜酒(sh@) |
衔觞赋诗(ch3ng) |
D. |
好读书(h4o) |
无怀氏之民欤?(y*) |
2.对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造(狂饮)饮辄尽,期在必醉
C.好读书,不求甚解(十分透彻)
D.先生不知何许(什么地方)人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亲旧知其如此”一句中的“亲旧”指的是“亲戚朋友”。
B.“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中的“吝情”意思是,“把真情藏着,不表露出来”。
C.“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要求领会文章主旨。
D.“短褐穿结”的意思是,“粗布短衣用绳子捆扎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是日更定矣/实事求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半夜三更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也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的“__________”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用原文语句回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宁静清绝的特点
B.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D.文章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是日更定矣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何
2.请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诗文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与诗文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