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面不是描写思乡的诗句。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19题。(20分)

母亲,我是你儿子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的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

3..第②段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4..指出文中A、B两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

5..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3分)

6..“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诗人的这两句话是否能够完整地诠释本文的主题?说说你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19题。(20分)
母亲,我是你儿子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小题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的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
【小题3】.第②段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指出文中A、B两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
【小题5】.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3分)
【小题6】.“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诗人的这两句话是否能够完整地诠释本文的主题?说说你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A看罢浔阳楼,喝彩不已,凭阑坐下。酒保上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请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A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A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A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A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小题1】文段选自《水浒传》,文中的A就是人称          (填绰号)的       (填姓名),他的题诗表现了他                                                           。(2分)
【小题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小题3】对《水浒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林冲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C.选文中A“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原因是私放晁盖和杀阎婆惜,投奔花荣策划杀刘高,奋战收秦明,领军打清风寨等。
D.《水浒传》用的是古白话,有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A看罢浔阳楼,喝彩不已,凭阑坐下。酒保上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请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A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A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A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A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1.文段选自《水浒传》,文中的A就是人称          (填绰号)的       (填姓名),他的题诗表现了他                                                           。(2分)

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3.对《水浒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林冲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C.选文中A“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原因是私放晁盖和杀阎婆惜,投奔花荣策划杀刘高,奋战收秦明,领军打清风寨等。

D.《水浒传》用的是古白话,有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19题。(20分)

母亲,我是你儿子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的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

3..第②段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4..指出文中A、B两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

5..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3分)

6..“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诗人的这两句话是否能够完整地诠释本文的主题?说说你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小题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
答:                                                                    
【小题3】“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4分)
答: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的境界                                    
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小题4】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小题5】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题6】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3分)
(1)对学问:                                    
(2)对人生:                                  
(3)对社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母亲,我是你儿子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⑦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用的是否恰当?为什么?
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文中A、B两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诗人的这两句话是否能够完整地诠释本文的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A.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全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④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⑤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B.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蒙眬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

⑨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读者》,有删改)

1.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着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分别体现月亮怎样的美?请简要概括。

2.请用文中词语填空。

第③段写了四季的月光:春天的月光“嫩”,夏天的月光“__________”。秋天的月光“__________”,冬天的月光“薄而白”。

3.选文的写作对象是“月亮”,可开头为什么从“太阳”入笔呢?

4.第⑦段画直线句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请从选文第②、⑤段画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温馨提示:可从修辞方法、作用及内容方面赏析)

6.作者为什么说“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7.相关链接。请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印痕

鱼剪开薄薄的波痕

鸟滑入淡淡的流云

黄昏一步步迈着谨慎

寻找星星踏过的脚印

思念启程,率先摸到了

被风粗糙了的家门……

我,采几片微寒的薄暮

送给穿过花园的行人

(1)这首小诗虚实相生,请问哪一节突出了这一特点?

(2)本诗与散文《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决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板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正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分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注释:①季羡林:已故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2.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

3.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段中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人生、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小题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
答:                                                                    
小题3:“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4分)
答: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的境界                                    
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小题4: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小题5: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题6: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3分)
(1)对学问:                                    
(2)对人生:                                  
(3)对社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