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古诗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B.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试题答案
BB.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读古诗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B.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阅读理解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句中加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下面句子中语气停顿或重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黄山听雨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霭,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弘的构筑了。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袍,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觉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入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惟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脱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了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鳌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却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1.第(3)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概括第(9)段所举的几位诗人的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从黄山的雨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解说,哪一项不正确
[ ]
A.文章开头有关游黄山遇雨让人扫兴的描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写黄山“听雨”张本,用表面上看起来的有所“失”,衬托下文非同寻常的有所“得”。
B.文中所谓的“落拓”,是有着特定的内涵的,它反映了作者对“浅薄”和“势利”世风的鄙弃,和对诗人式的独立个性生命本质的追求。
C.文章结尾写道,同行的朋友说如果雨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而我却希望这雨永远地落下去,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朋友低下的文化品位是持批判态度的。
D.本文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行文多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读来别具情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饮酒
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爱莲说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庐______
(2)亭亭净植 植______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
2)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4分)
(1)取而疾走(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3)其为文 ( ) (4)无若际泰者(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4.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