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多音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A、藏cáng 藏书 zàng 西藏 B、泊bó 漂泊 pō 血泊 C、载zǎi 载歌载舞 zài 千载难逢 |
试题答案
C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这样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动神往。
B.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就像瀑布流进了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C.紫藤萝花开得如此茂盛,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就像瀑布流进人的心里,滋润人的心田,给人启迪,令人振奋。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怎样理解这句话?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我”对花和人的不幸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得到了向前奋进的力量。
B.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花和人的不幸的慨叹,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
C.不幸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以及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说明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女儿杜娟3岁时就很喜欢吃石榴。有一天,她爸爸说:“你喜欢吃石榴,咱们种棵石榴树吧。以后树结了果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于是父女俩在一个小花盆里埋下了一粒石榴子。没过多久,石榴子发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榴芽长成了石榴树。这父女俩把小小的石榴树从花盆里带土挖出来,种在了楼前的空地上。又过些日子,石榴树长高长大了,经过剪枝留下了七八条树杈。
年复一年,那粒石榴子长成的石榴树长得日益茁壮,那七八个树杈上长出了许多小树枝,到了夏天,满树的叶子绿油油,那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秋天,大石榴就挂上了枝头,收获的石榴仍然像我女儿3岁时吃的那种石榴一样,甜甜之中带点酸。多美的石榴,多漂亮的树。如今石榴树24岁了,女儿27岁了,树成长得好,女儿也成长得好。
吃石榴、种石榴,岁月的流逝也带上了美丽的色彩。这父女俩给生活增添了美的感受。
1.按要求填写下表:
2.这篇短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有状物的句子。请把描写石榴树长得茁壮的句子抄录下来。说说这些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凤蝶
①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②它飞走了,轻小的身影在白雾中渐渐变成小黑点,远了,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心中荡起异样的感觉。
③昨天,它曾经属于过我。或许是我的琴声把它吸引了,它在窗外,随着我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从一朵花旋转到另一朵花上,我为它优美的舞姿而心喜,发出了赞叹。突然,一个念头在头脑中掠过:逮住它,做个标本!对,就这么办。于是,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准备打开纱窗。谁料窗子刚开一点,它就触电似的飞走了。我真遗憾,便又回去弹琴。谁知,它又恋恋不舍地飞回来了,我又来了兴趣,更加小心地打开窗,又回到钢琴边。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我几步蹿到窗前,关上纱窗,找来捕网,准备擒住它。
④此时此刻,它才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不能再飞翔于树林花丛中,不能再与同伴嬉戏追逐。它疯一样扇动两片小翅,身子紧贴在纱窗上,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⑤当我把它装在透气的玻璃瓶里时,才发现它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凤蝶:黑丝般的大翅上点缀着蓝色、红色和黄色,尾巴上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面隐约有深绿色的纹线。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凤蝶。
⑥但是,它愤怒了,尽管它那么小巧,但这小精灵总是在飞,在挣扎,尽管它知道它不可能冲出这个牢笼,但它不会向人屈服!我被它震撼了!
⑦早晨,当我捧着它来到林中,它仍在瓶中飞腾。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我打算让它回去,回到大自然去,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做标本,这不公平!它应该有它的自由。它飞出玻璃瓶,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又快活了,轻轻地飞着,它转着圈子飞,仿佛要告诉一切万物说:“我回来了,我自由了,我又可以尽情地飞了。”
⑧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忽高忽低,停停飞飞,飘飘悠悠地在林中消失了……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萦绕( ) |
②翩翩( ) |
③姗姗( ) |
④擒住( ) |
⑤震撼( ) |
⑥无辜( ) |
2.判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它……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萦绕:盘旋往复)
( )
②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
(姗姗:走路缓慢)
( )
③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作标本,这不公平。
(无辜:没有缘故)
(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反问 |
E.设问 |
①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
( )
②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
( )
③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 )
④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
( )
4.全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5.第④段中的加粗词语表现了凤蝶怎样的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主要从________方面描写了凤蝶的美丽?
7.“我被它震撼了”,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被它的美丽和顽强挣扎所震撼。
B.被它的愤怒所震撼。
C.被它的不向人屈服所震撼。
8.全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便要(y4o)还家 B.邑(y@)人
C.语(y))云 D.诣(y@)太守
(2)在文中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
(3)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思。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三个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②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 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
③既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
⑤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6)分别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 “道”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挂齿 能说会道 B.不足为奇 道听途说
C.微不足道 志同道合 D.足智多谋 一语道破
(7)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
(8)下列加粗词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两狼之并驱如故
(9)把这几段文字划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各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花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花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之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2)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3)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 ]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嘲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笑他们不爱家乡故土
(1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暗示桃源是________的。
(15)出自文段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翻到傲来峰顶,□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翻到扇子崖,□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给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发皓齿 |
五脏六腑 |
熨斗 |
|||
A.g4o |
z4ng |
f) |
y) |
||
B.h4o |
z4ng |
f( |
y)n |
||
C.h4o |
z4ng |
f) |
w8I |
||
D.h4o |
zh4ng |
f( |
y)n |
2.解释加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皓齿:白 |
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奔跑 |
B.削壁千仞:七尺或八尺 |
花坞: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 |
C.相和相合:与“合”同 |
屏气凝神:除去 |
D.霍然:突然 |
轰然:形容小声 |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 )
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 )
4.第1自然段“□”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初看 |
又见 |
及至 |
才见 |
又见 |
B.初看 |
及至 |
又见 |
及至 |
才见 |
C.及至 |
才见 |
又见 |
及至 |
才见 |
D.初看 |
及至 |
才见 |
及至 |
又见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 )
②在侧面描写时,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难以描摹的声音形象化。
( )
③这两段文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描摹了难以形容的无形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形象。
( )
④这两段文字在侧面描写观众的情绪、剧场气氛时,详尽具体,用了多种比喻。
( )
6.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句通过描写观众反映来烘托王小玉的表演技艺的句子。
________。
________。
7.在详略安排上,这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B、无从致书以观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行深山巨谷中 一行有五点明处(《山市》)
D、未尝稍降辞色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E、久而乃和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B、既加冠(guàn)
C、主人日再食(shí)
D、同舍生皆被(pī)绮绣
3、现代汉语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4、作者求学如此艰辛却能学有所成,他的这一段经历能作为什么观点的有力证据?请写出这一观点。 【答】
5、《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成功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请结合上面的语段作具体说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