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砍伐) B、如鸣珮环(例子) C、不可久居(可以)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
试题答案
B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俶尔远逝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心窃乐之
(4)见修竹数千株
【小题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C.昨/游江上 | D.四面竹/树环合 |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小题4】读懂山水(6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甲:
乙: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专(个人专有)也 |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
C.公将鼓(击鼓进军)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
D.且焉(哪里)置土石;惩(苦于)山北之塞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
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
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专(个人专有)也 |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
C.公将鼓(击鼓进军)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
D.且焉(哪里)置土石;惩(苦于)山北之塞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
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
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专(个人专有)也 |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
C.公将鼓(击鼓进军)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
D.且焉(哪里)置土石;惩(苦于)山北之塞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
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
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
|
|
小 石 潭 记
柳 宗 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凄神寒骨(凄凉) B.隶而从者 (跟随)
C.如鸣佩环 (发出的声音) D.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C.以其境过清 先帝不以臣卑鄙
D.乃记之而去。 思而不学则殆
6.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C.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络摇缀(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悄怆幽邃(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2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他和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被称“唐宋八大家”。
B.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来描写小石潭的概貌,突出了潭中石奇、水清的特点。
C.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侧面烘托潭水之清。
D.《小石潭记》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前篇作者内心忧愁、愤懑;后篇作者内心喜悦、庆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①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②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衽(rèn)席:席子。 ②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③培塿(pǒu lǒu):小土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斗折蛇行 ( ) (2)卷石底以出 ( )
(3)缘染溪 ( ) (4)引觞满酌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 |
B.①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久居 |
C.①心乐之②不知日之入 |
D.①如鸣佩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A.【甲】文中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当看到潭中游鱼的形神姿态,妙想它们是在“与游者相乐”。本文所写景物,都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
B.【乙】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在题目中,“始得”表达了第一次游赏西山的欣喜。 |
C.【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时,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在移动变换中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
D.【甲】文中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潭水清明澄澈的特点,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①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②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衽(rèn)席:席子。 ②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③培塿(pǒu lǒu):小土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斗折蛇行 ( ) (2)卷石底以出 ( )
(3)缘染溪 ( ) (4)引觞满酌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 |
B.①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久居 |
C.①心乐之②不知日之入 |
D.①如鸣佩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当看到潭中游鱼的形神姿态,妙想它们是在“与游者相乐”。本文所写景物,都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
B.【乙】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在题目中,“始得”表达了第一次游赏西山的欣喜。 |
C.【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时,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在移动变换中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
D.【甲】文中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潭水清明澄澈的特点,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