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试运用对联知识,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水底月, 。 A、镜中花 B、燕双飞 |
试题答案
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8题。(20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技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小时,这既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要使军队领导干部自己有知识而且尊重知识,要办各级学校,经过训练,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同时使我们的部队干部年轻化。六十岁的人当军长是不行的。
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
13.结合原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专心致志:
(2)空气:
14.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现状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说)(4分)
(1)
(2)
15.怎样才能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4分)
16.用一句话来概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现状的主要措施是 (3分)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8.就以第一段为例,找出两种论证方法,并列举出运用的语句。(4分)
(1)第一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2)第二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
争先恐后于坚
①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②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质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③“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④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⑤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⑥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⑦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⑧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⑨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⑩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地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李白杜甫们的文明怎么会劣于松尾巴焦们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5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选文有改动)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3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宣布说,他们发现了16种新的月亮水母,而且这种海洋生物目前正在向全世界海域“大举入侵”。月亮水母是通过船只被运往世界各处水域的。它们“搭便车”来到了新的栖息地点,而这通常会对当地的原生物种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入侵的凶手
原本隔着千山万水的生物,怎么会一下子“杀”了进来呢?说到底,人类有很大的责任。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频繁,为这些生物“恐怖分子”的潜入提供了条件。
科学家一致认为,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是由船舶压载水引发的。过去为了使船体行驶平稳,人们常常在船底堆积上石子、沙砾和铁等重物,现在则直接抽入海水。货船出发时,人们将海水作为压舱水抽上来,抵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就地排放。这种做法就使每艘货轮如同“特洛伊木马”,里面暗藏着杀机四伏的各国水生物。据统计,一艘载重10万吨的货船携带的压载水量达到5万至6万吨,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亿吨,每天全球船舶在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有7000多种;每过9个星期,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入侵者就会被释放。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确认有500种左右的生物物种是由于船舶压载水传播的。这些外来海洋生物一旦入侵到新的适宜生存的区域中,就能发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大量繁殖,疯狂地掠夺当地生物的食物,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大面积迅猛繁殖,甚至引发本地物种灭绝。负责监督海洋的国际海事组织将这些船载的入侵者称为“对世界海洋卫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50种外来者入侵中国
中国是世界十大海洋运输国之一,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公布的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中已有一半入-侵到中国,每年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其中海洋入侵生物是主要成因之一。近些年来,中国沿海赤潮越来越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外来生存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的危害。通过船舶压载水带来的外来赤潮生物主要有洞刺角刺藻、新月圆柱藻、方格直链藻等16种藻类。这些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广,只要环境适宜,就可发生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彻底崩溃,对海域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如何杜绝入侵
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世界航运国共同面临的威胁,对于压载水的防治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程度。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国际海事组织于2004年2月通过了《船舶压载水沉淀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制定了严格的压栽水排放标准,许多航运大国也加强了对压载水的监管力度。全球各地的海运官员也尝试采用从紫外线到臭氧等一切措施来处理压舱水,但这些大部分还没有应用到海洋运输之中。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每年,我国由于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
B.中国沿海地区的外来赤潮生物已经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彻底崩溃。
C.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迁移的机会和场所。
D.目前,为防止海洋生物入侵,人们已经采取了从紫外线到臭氧等一切措施来处理压舱水,以避免外来生物的入侵。
2.“入侵者”致命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存区域为何会得以大量繁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乙)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请写出甲、乙两段的中心论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比较甲、乙两文在运用论据类型上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乙文划线的句子为例,分析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用所学知识,再写一句名言或举一个典型事例论证乙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有类似的体会吗?请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例子说说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