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B、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 )                                                 
C、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D、公输盘诎(“诎”通“拙”,理屈)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善:善于 。②回:回转,扭转。③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④霁(ji)威:息怒。⑤谒告:请假。⑥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⑦严装:装备整齐。⑧中辍:中止;辍:停止。⑨鹞:猛禽。⑩固:同“故”,故意。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每颜苦谏(触犯)     今亦死(逃走)

B.自之(用手臂架着)   秦王色(屈服)

C.外皆严装已(妥当)   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D.上得佳鹞(尝试)     引喻失(适宜、恰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3.文意理解。(4分)

(1)魏征“奏事固久不已”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送之 走:跑
B.从乡下之先达执经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穿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遇其叱咄/王命急宣
B.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C.盖余之勤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为佣耕,何富贵也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服滋味之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乏,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   
D.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小题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余幼时即学嗜: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B.送之走: 跑
C.自谓可兵十万 将:将军D.有土寇会:适逢,正赶上
小题2:先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两项(     )(2分)
A.无从致书B.计日C.是人多以书假余D.不敢出一言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小题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小题5: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6:宋濂通过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两人的读书经历给你什么启发?(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处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

  ……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呜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①)事物中的丰富性,(②)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前后两句画线句(特别留意加粗的词语),说说那人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那人找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两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中“人迹罕至的地方”“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为下文那人不知道其他的发声方法而又能不断地探索作了铺垫。

B.为了能展现那人在不断发现的知识面前的震惊,作者先后用了“极为惊异”“惊诧不置”“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等语句,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表现出了情绪的起伏。

C.“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和“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一样,展现出了那人的轻率和过分自信。

D.最后“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正好印证了作者所说的“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

  ……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呜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1)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①)事物中的丰富性,(②)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前后两句画线句(特别留意加粗的词语),说说那人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那人找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于这两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中“人迹罕至的地方”“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为下文那人不知道其他的发声方法而又能不断地探索作了铺垫。

B.

为了能展现那人在不断发现的知识面前的震惊,作者先后用了“极为惊异”“惊诧不置”“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等语句,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表现出了情绪的起伏。

C.

“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和“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一样,展现出了那人的轻率和过分自信。

D.

最后“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正好印证了作者所说的“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天大雨                     B.为天下,宜多应者                    

C.援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佣者笑应曰/足肤皲裂不知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

        C.当立者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边野/又留蚊素帐中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

6.【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天大雨(  )

B.为天下,宜多应者(  )

C.援之曰(  )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

(2)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佣者笑应曰/足肤皲裂不知

B.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

C.

当立者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男儿当死边野/又留蚊素帐中

(3)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发闾左適戍渔阳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

(5)

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

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

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

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

(6)

[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