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面加粗字的古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古义:                     

A、这个
B、判断动词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选出下列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心      苛政猛虎也

B.

心志     帝感

C.

出则无敌国外患 肉食谋之

D.

舜发于畎亩中  何陋

(2)

选出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

B.

傅说举于版筑之     在乎山水之

C.

人恒,然后能改     还岳殿东

D.

征于色,于声      野芳而幽香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

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困心      苛政猛虎也
B.苦心志     帝感
C.出则无敌国外患 肉食谋之
D.舜发于畎亩中  何陋
2.选出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
B.傅说举于版筑之   在乎山水之
C.人恒,然后能改   还岳殿东
D.征于色,于声    野芳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8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录毕,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焉(  )

③引锥自刺其(  )

年,揣摩成(  )

2.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

4.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成语________就是对苏秦和另一位古人孙敬苦学故事的概括。

5.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6.结合[甲]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风 筝 趣 话

  ①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暖风习习,柳丝轻拂。在这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去放放风筝,真可谓一大乐事。

  ②风筝,古时南方叫鹞,北方称鸢,有南鹞北鸢之说,还有木鸯、纸鸯、风鸢、纸鹞、鹞子等称谓。放风筝是我国人民古老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据《朝野金载》云:鲁国公输般“为木鹞以窥宋城”。这是关于风筝的最早记载。到了汉代,纸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也随之出现。到南北朝的梁代,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7年),京城被围,曾用木鸢向外求援成功。“风筝”一词始于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的李邺,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鸯,引线乘风为戏,复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唐代放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竹笛,一些达官贵人为寻欢作乐,还在风筝引线上系上明灯,夜间放飞,明灯乘风随引线上升,使夜空声光两俱,煞是好看。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就作了详尽的描述。其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到了清代,放风筝就更为普遍了。诗人高鼎就曾以放风筝为题材,留下了一首脍脸炙人口的诗篇——《村居》。诗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现代放风筝,又有了新的含义。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风筝节”,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都云集在风筝之乡——山东潍坊,进行风筝放飞表演、比赛和国际贸易洽谈。风筝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娱乐的玩具,它还成为国际间友谊、交往、贸易的纽带和桥梁,飞出中国,飞向世界。

  ⑤风筝的出现在军事上也曾立下汗马功劳。《史记》、《汉书》、《古今事物考》、《稷史汇编》等史书中,均记载着“汉朝大将韩信,向敌军守城放风筝,根据风筝牵线的长短来测量与敌城的距离,决定战略战术,制定作战计划,从而挖通隧道,攻下敌城”等类似的故事。宋代曾有人把火药装在风筝上,在导火线上绑一截点燃了的香,当风筝放到一定的目标时,香头便点燃导火索,于是风筝降落,像燃烧弹一样烧毁对方的设施,这便是当时的新式武器——神火飞鸦。

  ⑥世界各国利用风筝进行各种科学试验,更是屡见不鲜。1749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将温度计系在风筝上,取得了高空温度的具体数字。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前夕放飞风筝,成功地把雷电引到地面,从而发明了避雷针。19世纪,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为了研究飞行理论,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风筝上,用三套马车拉着风筝跑,足足在空中飞行了十几分钟。飞机的发明家——美国的莱特兄弟,也曾经利用风筝来研究飞行。无线电发明者、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马可尼,用风筝把天线送上高空,试拍发无线电报。

  ⑦时下,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放风筝,定会令人心旷神怡,为您增添无穷乐趣。

  (1)找出选文中的五处引用,并分别说明这些引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选文②——⑤段中摘录出可以做中心句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第⑥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中加粗的“新的含义”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②——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全文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开头和结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各组 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   每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绮绣   唯见布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我哉   霜叶红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从之   日出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腾人持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余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

(3)疑质理________

(4)余谓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

加冠

到矣

B.

读书千遍,其义自

才美不外

C.

又患无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

D.

余之勤且艰若此

竹柏影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

(5)

[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