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给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恰当的选项 恐前后受其敌: A、攻击,动词 B、敌人,名词 |
试题答案
A阅读题
①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
②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③方志敏同志在信里说,他已经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有任何牵挂和留恋。只有一点,他希望鲁迅先生能把送上的三张空白毛边纸和一束文稿,设法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________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________的要求。
④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现在却接到了他的亲笔信。事情是千真万确的,这封信就在眼前。鲁迅先生又从头读了一遍。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模糊起来,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⑤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
1.第②、③段文字从全文看,属于什么叙述顺序?选出正确的一项
[ ]
2.第②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生前”如果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③段文字中的空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 ]
4.从第④段文字中的画线语句和加粗词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志敏同志牺牲前托付给鲁迅先生的事情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方志敏同志牺牲前托付给鲁迅先生转交信件和文稿的任务。
B.鲁迅先生收到信件和文稿,非常悲愤。
C.方志敏同志写信。
D.鲁迅先生看信。
①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他想得一点不错。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写成的最后的报告,其中有着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直到1936年4月,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半年,才找到了一个稳妥的渠道,把这些重要的文件迅速地转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②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7.第①段文字的加粗词语“无论……一直”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第①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渠道”选择一项正确的解释
[ ]
A.途径、门路
B.方法、方式
C.在河湖或水库等的周围开挖的水道,用来引水排灌
D.通道
9.第①段文字的加粗词语“珍藏”如果改为“收藏”,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②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所有”“永远”“最”对表现全文的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题
①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
②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③方志敏同志在信里说,他已经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有任何牵挂和留恋。只有一点,他希望鲁迅先生能把送上的三张空白毛边纸和一束文稿,设法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________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________的要求。
④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现在却接到了他的亲笔信。事情是千真万确的,这封信就在眼前。鲁迅先生又从头读了一遍。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模糊起来,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⑤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
(1)第②、③段文字从全文看,属于什么叙述顺序?选出正确的一项
[ ]
(2)第②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生前”如果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③段文字中的空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 ]
(4)从第④段文字中的画线语句和加粗词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志敏同志牺牲前托付给鲁迅先生的事情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方志敏同志牺牲前托付给鲁迅先生转交信件和文稿的任务。
B.鲁迅先生收到信件和文稿,非常悲愤。
C.方志敏同志写信。
D.鲁迅先生看信。
①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他想得一点不错。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写成的最后的报告,其中有着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直到1936年4月,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半年,才找到了一个稳妥的渠道,把这些重要的文件迅速地转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②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7)第①段文字的加粗词语“无论……一直”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第①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渠道”选择一项正确的解释
[ ]
A.途径、门路
B.方法、方式
C.在河湖或水库等的周围开挖的水道,用来引水排灌
D.通道
(9)第①段文字的加粗词语“珍藏”如果改为“收藏”,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②段文字中的加粗词语“所有”“永远”“最”对表现全文的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中避雨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________,看见前面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炉的。我们趋之若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店中躲雨,只是________,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意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惟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节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做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儿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节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附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I尺(注:表示音节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I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I尺。我对他的拉奏________,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个女孩子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曲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三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容易而高尚的胡琴曲,就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寂寥( ) 冗长( ) 搪塞( ) 嘈杂( )
2.请你为选文第①、②、④自然段的画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
3.给选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第④段中画括号部分写了自己小时候学胡琴的经历。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加粗的“闹”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结尾处“乐以教和”中,“乐”指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该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