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面多音字组词不对的一项

A、称 匀称(chèn) 称号(chēng)
B、禁 忍俊不禁(jìn) 禁止(jīn)
C、舍 舍去(shě) 宿舍(shè)  
D、重 重量(zhòng) 重新(chóng)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大杂院里

  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什么几乎都不让他干。

  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芸芸又“咔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

  “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衣服,不会被子,甚至到食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米饭才合适。

  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1.第1自然段中“相依为命”的意思是

[  ]

A.相互依靠,听天由命

B.相互依靠,维持生活

C.相互依从,维持生命

D.相互依恋,维持生命

2.给文中“”处选择正确答案

[  ]

A.开支  不用了  洗  缝

B.开支  谢谢   熨  叠

C.费用  请帮忙  洗  拆

D.开支  不用了  洗  叠

3.第2自然段中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关收录机的事写得很详细,其中的原因是

[  ]

A.这件事生动有趣,所以详写。

B.这件事能表现姐弟情谊深厚,所以详写。

C.这件事能表现姐姐溺爱弟弟,所以详写。

D.这件事能反映弟弟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详写。

5.姐姐“茫然不知所措”,“茫然”在文中最准确的含义是

[  ]

A.不懂得弟弟为什么从大学里跑了回来。

B.不懂得弟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怎么回答弟弟的话。

C.不懂得自己爱弟弟为什么反而害了弟弟,不知今后怎么办。

D.不知今后怎样在生活上继续关心、照顾弟弟。

6.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

A.说明溺爱青少年一代,反而害了青少年一代。

B.说明光读书不做家务事,反而害了自己。

C.赞美豆豆勤奋学习的美好品德。

D.歌颂姐弟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7.本文的题目是“我们大杂院里”,你能不能从下列各项中给它选择一个更好的题目?

[  ]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D.溺爱的害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⑴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 隔膜 起来。

⑵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⑶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⑷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 如此 ,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⑸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

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第⑴段中“隔膜”的含义是_______

②第⑷段中“如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

(2)

文中与第⑸段划线句子含义相同的语句是 (填写原句)

(3)

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

(4)

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早期结合在一起,后来分道扬镳,各行其道,到现在又走到了一起的过程,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本文用词精录,准确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第⑵段画线句中“潜入”和“钻入”两个动词不能互相调换;第⑷段画线句中“藩篱”一词是“思想障碍”的形象说法。

E.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该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段,回答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异日观”云尔。

  (1)给语段中两个加黑的字注音。

   ①强(    )    ②俟(    )

  (2)从语段中找出一个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借”字意思相同的字。__________

  (3)解释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

   A.①不闻藏书者乎(    )

     ②孙弃者无论焉(    )

   B.①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天下物皆(    )

  (4)填表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古义

今义

祖父

   

无论

   

  (5)语段在论述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时,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多项选择)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陕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其上(搭桥,架桥)    (2)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2)北小谭(落入)          (4)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有泉幽幽然            B.侧皆诡石怪木

胡不已乎              安陵君许寡人

C.然卒入渴            D.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旧都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评分标准:每句句意翻译准确通顺,得2分。共4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评分标准: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词。

(   ):                    

(   ):                   

变(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对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  ):

(  ):

变(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

B.任东西/词不达

C.俟其欣/心诚服

D.峰息心/不负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

B.任东西/词不达

C.俟其欣/心诚服

D.峰息心/不负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