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表述有误的一句

A、常言道“春雨贵如油”,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和草的两句诗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让人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行路难》中表明李白远大的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D、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用美妙的比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渡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8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___________段和下文的第______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许多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为此,学校准备举办“我爱语文”系列活动。
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在本次活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诗句序号分别是     

[     ]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1)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2)的风雪酷寒;这里有(3)的慷慨悲壮,有(4)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甲)你回去吧□(A逗号 B句号)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乙)你回去吧□(A句号 B感叹号)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⑨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结婚时,最高兴的就是她了,她知道自己把女儿交给了一个最放心的人。我爱人去世后,她大病一场,一年中衰老了许多。她大约知道无人疼怜我了,向我张开了衰老的臂膀,把她那受了命运伤害的孩子又揽回怀中,小心呵护着。可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⑩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的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刘老师讲到这里哽咽了,我的眼睛也湿了。我不敢设想她带着那几颗龙眼去看儿子时的场景。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请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文章第四段甲乙两处“你回去吧”选择合适的标点,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文章第十段写母亲“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数落”的意思是“责备”,“原谅”的意思是“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两个词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曾入选《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编辑将文章的第11段删除了。你同意编辑的做法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五段划线句与下面的文段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一节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上,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正在梳理归纳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篇目。以下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  ]

A.

迟子建《伞》

B.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C.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D.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2: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2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5: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2】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2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5】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0分)
穿衣话低碳
①什么是低碳?通俗地讲,就是指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②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侯变化峰会开幕。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低碳”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也在民间引发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其中话题之一就是穿衣。
③都说“北方春脖子短”,4月至今,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北方居民仿佛经历了冬、春、夏三个季节。这让不少爱美的女性乱了阵脚,纷纷着手添置新衣。然而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是,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始终都在排放二气化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④相比之下,棉织物不像化纤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一条普通的涤纶裤,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⑤在面料的选择上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
⑥皮革源自动物皮毛,致力于环境改善的低碳族当然不应选购此类面料。而且,在皮革的加工过程中,更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人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
⑦我们如何才能得知自己买来的衣服是不是个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什么样的购衣、穿衣标准才符合低碳要求呢?
⑧据估算,平均少买一件衣服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减少约5.7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能很多人会说,难道为了低碳,就不买衣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⑨购买衣服时多些技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数色彩鲜艳的衣服都是由化学梁色剂着色。而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不但可以较少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进行处理,而且更环保,对人体也更为健康。
⑩通过混搭、新旧服装搭配等方式,也可以提高服装的再利用率,增加时尚感,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
(11)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其洗涤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水和电,而且洗涤剂和干洗溶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的使用,平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6千克;而全国所有的洗衣机每月少用一次,则一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
(12)无论再怎样延长寿命,衣服终究有被淘汰的时候。此时,便可以通过旧衣翻新、捐赠他人、移为他用等方式有效利用旧衣服,进行低碳的处理。(选自《走近科学》)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衣服的面料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消耗的水和能源越少,就越符合低碳的要求。
B.“低碳”的“碳”,仅指二氧化碳,“低碳”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C.第③段引用“北方春脖子短”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北方冬夏换季快的气候特点。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小题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选文介绍了低碳的的含义,不同面料对环境的影响,低碳购衣、穿衣及旧衣处理的方法。
B.选文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棉织品比化纤品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少。
C.“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中“主要”一词不能去掉,因为一件衣服的碳排放还来自原材料的生产、制作、运输等环节,如果去掉就变成仅来自使用过程,不符合实际,也不准确。
D.“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的使用,平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6千克;而全国所有的洗衣机每月少用一次,则一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这句话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小题3:据有关部门对地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统计排名,中国排名第三。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环境。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个“穿衣低碳族”?(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12分)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露珠只轻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12分)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露珠只轻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文】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7.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9.【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答: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 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11.【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