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面不是同义词的一项 A、渐渐——慢慢 B、挽救——拯救 C、摇动——晃动 D、相信——怀疑 |
试题答案
D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一)杨氏问何地可归隐,老人乃引入山,有大穴②焉。老人入,杨氏从之。穴渐小,扶服以入,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冶③、居民大聚落④也。
(二)穴中人语杨氏曰:“不幸天下乱……此间居民虽异姓,然皆信厚⑤和睦,同气⑥不若⑦也,故能同居。苟志趣不同,疑间⑧争夺,则皆不愿其来。……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⑨、麻枲⑩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节选自《昨梦录》)
【注释】①笔记小说,南宋康与之所作。选段有删改。②穴:洞。③陶冶:陶工和铸工。④聚落:聚集的地方。⑤信厚:诚实敦厚。⑥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⑦不若:比不上。⑧疑间:猜疑疏远。⑨丝纩(kuàng):丝和丝绵。⑩麻枲(xǐ):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与众均之,故可同处。
3.比较甲文中的桃花源村民与乙文中的穴中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共同点?(3分)
4.乙文不仅展示了一个与世外桃源相似的社会,还借穴中人之口说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请你概括一下穴中的规则。(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一)杨氏问何地可归隐,老人乃引入山,有大穴②焉。老人入,杨氏从之。穴渐小,扶服以入,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冶③、居民大聚落④也。
(二)穴中人语杨氏曰:“不幸天下乱……此间居民虽异姓,然皆信厚⑤和睦,同气⑥不若⑦也,故能同居。苟志趣不同,疑间⑧争夺,则皆不愿其来。……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⑨、麻枲⑩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节选自《昨梦录》)
【注释】①笔记小说,南宋康与之所作。选段有删改。②穴:洞。③陶冶:陶工和铸工。④聚落:聚集的地方。⑤信厚:诚实敦厚。⑥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⑦不若:比不上。⑧疑间:猜疑疏远。⑨丝纩(kuàng):丝和丝绵。⑩麻枲(xǐ):麻。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与众均之,故可同处。
小题3:比较甲文中的桃花源村民与乙文中的穴中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共同点?(3分)
小题4:乙文不仅展示了一个与世外桃源相似的社会,还借穴中人之口说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请你概括一下穴中的规则。(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A)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B)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对加粗词义用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 ]
果实成熟
A.基本义
B.引申义
C.比喻义
(2)找出第①句中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
(3)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
①显现 ②呈现 ③孕育 ④养育
A._______B._______
(5)第②句、第⑧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_______
(6)语段的说明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7)语段的说明特点是
[ ]
A.平实说明
B.生动说明
(8)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
A.立春过后,万物复苏
B.春夏秋冬,景象各异
C.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景象
D.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9)对语段的作用理解有误的是
[ ]
A.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由浅入深地把物候知识说得通俗易懂。
B.从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把物候知识说得生动、有趣。
C.作者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地说明物候知识,使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以一年四季为序介绍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出物候现象是有规律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句意味隽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作出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作客观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白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用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候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请用快速阅读法浏览这篇说明文,然后用一句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不得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应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文中第三、五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多项选择)
[ ]
A.分类别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下定义 E.举例子 F.打比方
(4)第五段方框处应填的词语是
[ ]
(5)与最后一段中“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中的“历来”一词对应的表时间的词语有(多项选择)
[ ]
(6)第五段说明了三个不同时期月亮绕着地球旋转的情况,这三个时期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文章《我冲刺了谁的目标》,回答20——24题。(13分)
①火车上两天一夜的旅程结束后,我便正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兵连的战士。
②每天训练时的操场上,除了号令声就是喘息声,而在这些喘息声中,我的喘息声可能是最惨的一个,用班长的话说就是那里面有一半带了哭音。我安慰自己:“以你的体能素质,新兵连结束考核,你只要能及格就算你优秀。”不只如此,我还以一个形象的寓言故事强化这种安慰:龟兔赛跑,兔子的目标是赢得比赛,而乌龟的目标 。
③训练到第二周时,上面传下一个消息让渐渐平静下来的新兵连复又沸腾了起来----师里将择优选出一个侦察连,各连前20名将有资格参加初选。
④其实大家对侦察连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从字面听起来很威武很诱人,另外,前20名的界定条件也点燃了那些正青春气盛的少年斗志。
⑤我也同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只持续了几分钟。
⑥几分钟后,冷静的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便泄气了,我决定放弃竞逐。晚上,躺在床上,对自己失望的情绪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⑦就在我翻来覆去时,无意中触到一张小纸片,根据新兵连的卫生标准要求,规定之外的东西是不能出现的,更何况我自己根本没有往床铺上放过这类东西。
⑧就着手电筒,我打开纸条,上面简单写着两行字:“今天训练中,我发现你投弹技巧不错,可有意主攻投弹。”
⑨字条的落款是连长。
⑩捏着纸条,我反复回味上午的训练,上午的投弹成绩 算中等, 连长发现“技巧不错”,我有技巧, 不错, 我加强训练,主攻投弹,向连长说的那样,会不会真的脱颖而出到侦察连去?
⑾随后的日子,我是在一种亢奋与忘我中度过的,人的信念一旦被激发,它所爆发出的潜能确实不可估量,我从48米到56米,最后竟达70.22米,仅比第一名72.23米少了2.01米。
⑿三个月后,我以全师投弹第二名的专项成绩荣入侦察连。
⒀ 庆祝会上,连长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会是你,当初我还以为绍建辉最有希望,并且还特意留了一张纸条让他主攻投手榴弹。
⒁绍建辉是睡在我下铺的同班战友。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21、阅读第②段,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2分)
不只如此,我还以一个形象的寓言故事强化这种安慰:龟兔赛跑,兔子的目标是赢得比赛,而乌龟的目标 。
22、阅读第⑩段,选择相应的关联词,填在横线上。答案应选( )(2分)
A、如果……就……并且……但 B、只能……但……并且……如果
C、既然……但……而且……所以 D、只能……但……而且……所以
23、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写下来。(3分)
2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这样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动神往。
B.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就像瀑布流进了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C.紫藤萝花开得如此茂盛,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就像瀑布流进人的心里,滋润人的心田,给人启迪,令人振奋。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怎样理解这句话?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我”对花和人的不幸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得到了向前奋进的力量。
B.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花和人的不幸的慨叹,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
C.不幸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以及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说明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女儿杜娟3岁时就很喜欢吃石榴。有一天,她爸爸说:“你喜欢吃石榴,咱们种棵石榴树吧。以后树结了果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于是父女俩在一个小花盆里埋下了一粒石榴子。没过多久,石榴子发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榴芽长成了石榴树。这父女俩把小小的石榴树从花盆里带土挖出来,种在了楼前的空地上。又过些日子,石榴树长高长大了,经过剪枝留下了七八条树杈。
年复一年,那粒石榴子长成的石榴树长得日益茁壮,那七八个树杈上长出了许多小树枝,到了夏天,满树的叶子绿油油,那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秋天,大石榴就挂上了枝头,收获的石榴仍然像我女儿3岁时吃的那种石榴一样,甜甜之中带点酸。多美的石榴,多漂亮的树。如今石榴树24岁了,女儿27岁了,树成长得好,女儿也成长得好。
吃石榴、种石榴,岁月的流逝也带上了美丽的色彩。这父女俩给生活增添了美的感受。
1.按要求填写下表:
2.这篇短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有状物的句子。请把描写石榴树长得茁壮的句子抄录下来。说说这些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凤蝶
①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②它飞走了,轻小的身影在白雾中渐渐变成小黑点,远了,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心中荡起异样的感觉。
③昨天,它曾经属于过我。或许是我的琴声把它吸引了,它在窗外,随着我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从一朵花旋转到另一朵花上,我为它优美的舞姿而心喜,发出了赞叹。突然,一个念头在头脑中掠过:逮住它,做个标本!对,就这么办。于是,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准备打开纱窗。谁料窗子刚开一点,它就触电似的飞走了。我真遗憾,便又回去弹琴。谁知,它又恋恋不舍地飞回来了,我又来了兴趣,更加小心地打开窗,又回到钢琴边。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我几步蹿到窗前,关上纱窗,找来捕网,准备擒住它。
④此时此刻,它才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不能再飞翔于树林花丛中,不能再与同伴嬉戏追逐。它疯一样扇动两片小翅,身子紧贴在纱窗上,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⑤当我把它装在透气的玻璃瓶里时,才发现它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凤蝶:黑丝般的大翅上点缀着蓝色、红色和黄色,尾巴上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面隐约有深绿色的纹线。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凤蝶。
⑥但是,它愤怒了,尽管它那么小巧,但这小精灵总是在飞,在挣扎,尽管它知道它不可能冲出这个牢笼,但它不会向人屈服!我被它震撼了!
⑦早晨,当我捧着它来到林中,它仍在瓶中飞腾。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我打算让它回去,回到大自然去,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做标本,这不公平!它应该有它的自由。它飞出玻璃瓶,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又快活了,轻轻地飞着,它转着圈子飞,仿佛要告诉一切万物说:“我回来了,我自由了,我又可以尽情地飞了。”
⑧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忽高忽低,停停飞飞,飘飘悠悠地在林中消失了……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萦绕( ) |
②翩翩( ) |
③姗姗( ) |
④擒住( ) |
⑤震撼( ) |
⑥无辜( ) |
2.判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它……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萦绕:盘旋往复)
( )
②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
(姗姗:走路缓慢)
( )
③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作标本,这不公平。
(无辜:没有缘故)
(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反问 |
E.设问 |
①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
( )
②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
( )
③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 )
④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
( )
4.全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5.第④段中的加粗词语表现了凤蝶怎样的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主要从________方面描写了凤蝶的美丽?
7.“我被它震撼了”,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被它的美丽和顽强挣扎所震撼。
B.被它的愤怒所震撼。
C.被它的不向人屈服所震撼。
8.全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A)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B)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对加粗词义用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 ]
果实成熟
A.基本义
B.引申义
C.比喻义
2.找出第①句中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
3.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
①显现 ②呈现 ③孕育 ④养育
A._______B._______
5.第②句、第⑧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_______
6.语段的说明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7.语段的说明特点是
[ ]
A.平实说明
B.生动说明
8.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
A.立春过后,万物复苏
B.春夏秋冬,景象各异
C.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景象
D.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9.对语段的作用理解有误的是
[ ]
A.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由浅入深地把物候知识说得通俗易懂。
B.从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把物候知识说得生动、有趣。
C.作者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地说明物候知识,使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以一年四季为序介绍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出物候现象是有规律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句意味隽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作出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作客观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白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用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候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请用快速阅读法浏览这篇说明文,然后用一句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不得超过3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应是(2分)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文中第三、五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多项选择)(2分)
[ ]
A.分类别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下定义 E.举例子 F.打比方
4.第五段方框处应填的词语是(2分)
[ ]
5.与最后一段中“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中的“历来”一词对应的表时间的词语有(多项选择)(2分)
[ ]
6.第五段说明了三个不同时期月亮绕着地球旋转的情况,这三个时期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3分)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隶:属于 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D.贤于材人远矣贤:贤明
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一乡秀才观之或以钱币乞之 B.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D.其诗以养父母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