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
试题答案
A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①外婆今年85岁,没有文化,历经三朝。对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奇事,她的思路不算怎么古板,这是不容易的,但她素有的生活习惯,要稍许改变一下,那也是不容易的。
②最近,媳妇买了台洗衣机。老太太听说要把衣服给机器去洗,她实在放心不下。因为外婆的一生是在灶台与洗衣盆边度过的,对洗衣机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她比全家任何人都更关切。
③外婆家里有一个洗衣用的圆木盆。解放前有许多年,无论冬夏,每天她都要洗出好几木盆衣服。早上一批晒干了,午饭后再洗一批,没冬没夏,日日如此。
④那些衣裳,大多是染坊、糟坊、糖坊、碾米厂里的大师傅们的。那个时代,男人们是不肯洗衣裳的,以为似乎是贱役,是不光彩的事。这些大师傅都把衣服送给外婆洗。有的是包月的,每月酬金铜板一吊;有的是零星送来的,衣裤衬衫一两个铜板一件。
⑤衣服先在木盆里用手搓好,再拎到大河里去汰。河边有石埠头,有条石。每天早上,妇女们在沿河石上跪成一排,用棒槌一记记捶击衣服,在河边汰衣服,头上都是没有遮拦的。夏天,外婆常常趁天快亮时汰衣,早饭后就跪到船桥上汰。中午还要顶着毒日头再来跪一次。冬天,________她也一天不落,日日跪在河边寒风里汰衣裳。她不能一天不洗衣,那是那些年中她为全家谋生的重要手段。在苦役般的繁重劳动中,她的指关节弄坏了,不能自由地伸屈。
⑥解放以后,儿女们都已长大成人,外婆再也不需要为挣几个铜板冬天下冰河、夏天顶毒日头去河边汰衣裳了。她的那双青筋裸露的手,头一次得到了解放。她的那双关节不灵便的手,应该休息了。但劳动,已经变成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休息,反而变成为一种似乎是多余的奢侈。不洗衣服,她感到闲得难过。一个折中的方案,老太太只洗自己的衣服,但她还嫌不够,一定还要加上小孙子的衣服。
⑦没想到,到了85岁银雪满头时,一下子又来了个洗衣裳的机器。几十年的老习惯,全让它给弄乱了。她有疑虑,怕机器莽撞,笨手笨脚,洗不干净。说不定,用力不匀,还会把衣服搓破。
⑧她时时站在洗衣机前,看着衣服、被单在水里旋转、翻滚,像鲤鱼抢水一样,击起欢乐的水声、浪花。机器很乖巧,很尽职。衣裳洗得很干净。领口、袖口不存污渍,薄如纸的汗衫也看不到一点损伤的痕迹。机器在勤奋地洗衣裳,外婆的手却闲着。她的手第二次解放了,但她却十分不习惯这次的解放。
⑨她在洗衣机前看了许久,终于摇头叹息地自言自语:“这是什么人的手,造出了这一双巧手。”
(选自《名家记人100篇》有改动,作者艾煊)
1.文章说外婆的手有“两次解放”,这“两次解放”分别指的是什么?
(1)第一次解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解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揣摩,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说外婆对洗衣机洗衣服“实在放心不下”,还“有疑虑”,她到底疑虑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④自然段写了当时男人们对洗衣服的看法,这对于写外婆来说,是不是离题了?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的阅读品味语言。
(1)文章的第⑤自然段中两个加粗的“跪”所表达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外婆在洗衣机前看了许久,还要“终于摇头叹息”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可拟为“外婆”,有人又说可拟为“这双手”,你认为选择哪个题目更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描写外婆洗衣时,重点写了她在冬夏洗衣服,这是一种以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法。选文中隐去了有关冬天的环境描写,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将在选文的横线上补出的相关内容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也许耳闻目睹了不少像文章中的外婆一样的老人,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和生活体验,向文中的外婆和你熟悉的像她一样的老人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1)向文中的外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你熟悉的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
1.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
3.下面情境中四个人使用和音乐有关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妈妈说:“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 - 21题。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懂憬。
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
“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
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2..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3分)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3分)
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1 0分)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虹 莲 有删改)
1.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3.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一有什么深刻食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懂憬。
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
“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
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3分)
【小题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虹 莲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题2】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小题3】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小题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一有什么深刻食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1 0分)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虹 莲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题2】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小题3】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小题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一有什么深刻食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妈妈说:“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医者
女儿阎荷病了,癌症晚期,离死亡只差一步,我清楚地意识到难以抵御的灾难已经降临。
没完没了的检查、打吊针,像是不停地从五脏六腑里一刀子一刀子挖肉,哪儿是个头啊!关键是手术,天大的痛苦也得咬牙忍着。不错,关键在手术,可手术的关键呢?红包!
我不以为然,我坚信红包不但拉人下水,而且败坏协和医院的名声,“何况,人家不会收的”。静谧的病房里,我遭到亲友们强烈的谴责。
“你不硬塞,怎么知道人家不收?”
“阎荷病后,床头堆满鲜花,问疾问痛者不计其数,有人专为手术送来现金。关键时刻、节骨眼上,你装什么清高?”
我蔫了,说:“问问阎荷,叫她拿主意。”女儿说:“手术大夫一连几个钟头下来满身流汗,辛苦极了。作为患者,不表示点什么过意不去。”又补充了一句,“要是郎景和大夫做手术就好了,他是林巧稚的高足。我读过他的《唉,人呐!》,印象非常深刻。”
手术日期确定,主刀的果然是郎大夫。但是,名人重名不重利,送红包更有难度。再难
也得想想法子。女儿说得对,手术责任重大,是苦差事,得把心提到嗓子眼。
我找到当年我做手术时的外科书记熊世奇,这位精神矍铄的退休老人说话很干脆:“不可!”而且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协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风气,况且郎大夫做过协和医院的副院长,大家不是既称他郎主任又称他郎院长吗?”见我十分为难的样子,熊书记说:“有了!郎大夫喜欢写作,你们都是搞文的,跟他聊聊创作不是很好吗?”
郎大夫擅长随笔写作,我们之间会有不少共同语言,包括世道人心、义理辞章、作家官司、文坛轶闻。
我的上衣兜里埋伏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随时准备着。林巧稚的画像挂在办公桌的上方,桌上堆满了外文医书,而且摞得很高。虽然电话铃声不断,但是文学的话题还是吸引了这位外科大夫。他对报告文学更感兴趣,怕是和写过《她有多少个孩子》的林巧稚不无关系。我说:“你的《唉,人呐!》我女儿印象深刻,我们家,她是您最早的读者。”郎大夫说:“我是动刀子的,也动笔,做过的手术和发表的文章都不少。”“您怎么喜欢写作?”“不怕你笑话,我小的时候就想当作家,未能如愿;到了协和,成了工薪一族,上班下班,骑车挤车,感动冲动,才冒出你女儿提到的那篇短文《唉,人呐!》。发表之后,有了反响,于是关于‘人’的话题便在我的笔下逐渐生发开去。”“关于文学,你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又去接电话,然后不假思索地说:“鲁迅本来是学医的,他说,我解剖别人,但更严厉地解剖自己。一位患者问我:‘你能切除人身上的毒瘤,能切除人灵魂里的毒瘤吗?,我说:‘能,但不能光靠外科大夫,还要靠全社会做这个更难、更大的手术,这就是关于人的话题。”’
我的手一直捏着那信封,该出手时就是出不了手。郎大夫站起来,把签好名的新作《一个医生的哲学》送给我。我们告辞了。
我受到家人无情的责备,谁会相信手里捏着的钱送不出去呢。女儿不耐烦了,从枕头下抽出那本《一个医生的哲学》,指着两个地方让我念给大家听:
将近七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哦,周末了,妻儿要等我吃晚饭……家属们千恩万谢。
“您老可是救命恩人……”又递上厚厚的信封,这更是万万收不得,好说歹说将他们请出了门。北风呼号,严寒刺骨,我拉紧了楚堕二^耍着风一歪一拐嫂蹩董∑
病家和医家都不应该将红包看得太重,大夫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责任和对病人的诊断及治疗结果。关于此,我很赞赏医生和病家这样的对话:病家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不这样心里不踏实。”大夫说:“你这样才让我不踏实。你是想让我踏实地做手术,还是不踏实地做手术?”病家无言。
众人无言。
儿子阎力打破沉默,说:“协和医院住院处挂着公告,题目是《致病人及家属的公开信》,其中有这样的话:‘为了加强医风医德建设,保持和发扬我院优良传统,再次恳请您不要向我院职工赠送钱物,同时希望您对我院所有工作人员廉洁行医的情况进行监督。…
众人无言。
女儿表情复杂。
“手术做得很漂亮!”第二天上班,观摩过这台手术的大夫都这么说。
不论是查房还是接受家属咨询,大夫们的目光都是柔和温馨的。啊,静谧而沸腾的病房!
(作者:阎纲,有改动。)
【小题1】请按要求概括文章的情节内容。(3分)
起因:女儿患癌症,要做手术,家人力劝我给主刀医生送红包。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手术很成功,很漂亮,病房里静谧而沸腾。
【小题2】作者笔下的郎大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画曲线的环境描写句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末说病房是“静谧而沸腾”的,矛盾吗?你怎么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这篇文章始终围绕“送红包”来写,文章标题是否可以换成“红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文后题目。(16分)
①那是三年前的事,一笔生意出了点事,可能会导致赔偿。我找律师商谈对策,结论是能证明赔偿责任的证据只在我们手里,法庭支持赔偿的证据不充分,赔偿只能是当事人良心上的事。
②从律师楼出来,在我要开车门时,几步远一个年轻女子向我走来,“请问,这是您的车吗?”“是。”我机械地回答。“很抱歉,我把您的车碰坏了。”她指给我看,车的左侧尾灯碎了。“咋搞的,刚买的新车。”我不悦。“对不起,我应该赔偿。”她一脸歉意。我随口说:“咋赔偿?”她说她身上没带多少钱,能不能明天到修车行,她付修理费。
③我在考虑如何了结这件事,忽觉蹊跷,便问:“你一直都在等我?”她点点头。我心里惑然:莫不是遇上真人了,能溜脱却不溜,倒在这儿傻等着赔偿。我打量了她,稚气的脸庞透出红润,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我对她的诚实萌生了怜香惜玉之心。我说:“算了,你也是无意的,修车的事我自己来吧,以后你也当心点。”她并没有离开,再三征求我的赔偿条件。
④我心里掠过一个灰暗的猜测:这女子想干啥,精神上有病?我便随口说:“就按你说的,明天下午,国贸大厦后面的修车行,我的车都在那儿修。”她说她知道那个地方,道了再见,骑上自行车走了。回到公司,我向老总说了律师调查取证后的意见,老总松了口气,说:“要不要给对方老板透点风,让他趁早死心,免得两家伤了和气。”我说:“让我再考虑考虑,过两天咱们再定。”隔了两天,我才去修车。又隔了两天,修车行黄经理给我打电话,说我修车的事把他弄糊涂了。他说,一个女人知道我在他那儿修车,问花了多少钱,留给我一个信封。放下电话,真猜不透这个女子的一再反常,我很快取回了那信封,里面是她留下的钱和一张字条。看完字条上的话,我真被感动了,说实话,这样的感动已经多少年不曾有过了。
⑤在公司讨论是否赔偿的会上,我提出了从公司形象考虑应主动赔偿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非常简单: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⑥我几次想拿出女教师留下的钱和字条给我的同事看,又不愿女教师的诚实被我的同事所嘲笑。我终于没能站出来向对方说明实情,也没有为此得罪我的同事。我瞻前顾后,竟然保持了沉默。我感到自己的可怜……我又一次从抽屉里拿出了那个信封,信封里依旧装着那480元钱,我又一次展读那张字条——“给您平添了麻烦,再次向您表示歉意。请收下我应付的赔偿。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我会一辈子害怕学生们的目光——那每天投给我的充满信任和尊敬的目光,仅此而已。”
⑦几年来,我把我的歉疚和那位女教师的形象一同在心底深深珍藏。
【小题1】女教师坚持赔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选文第③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 我心里掠过一个灰暗的猜测
答:
(2) 原因非常简单: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答:
【小题4】“我”和年轻女教师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3分)
答:
【小题5】请为本文拟写一个四个字的标题,并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