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择。 《敬畏自然》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是___________,“敬畏”指敬重而又畏惧。 A、严春友 B、吴岗 C、位梦华 D、星新一 |
试题答案
A阅读《狼山脚下》(节选),完成下题。
狼山脚下(节选) 余秋雨①狼山在南通县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②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
“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③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④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⑤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
“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⑥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⑦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⑧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⑨
游玩狼山不消很多时间,我倒是在山脚下盘桓长久。那里有一些文人的遗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发一声浩叹。……
——选自《文化苦旅》
1.有人认为,本文的重点是游狼山,第②段的内容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狼山”比“琅山”的名称好,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值得品味。试从下面两句中选择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
(2)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第⑧段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
5.余秋雨先生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一路讲学,行行止止,来到了南通,来到了位于长江边上的狼山。在狼山脚下,作者对两个名人墓发生了兴趣——骆宾王墓和张謇墓。作者写道:“于是,他(张謇)下得山来,着手办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又办师范、职业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场、医院、气象台,把狼山脚下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这一宏伟实验的种种遗址。”
同为文人,骆宾王为恢复唐朝大业,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最终兵败,不知所之,据说迤逦来到狼山脚下;张謇,作为一个状元,竟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兴办实业,图谋救国。就此,完成下面的对联:
意欲兴邦,文人岂可举大旗?
________,________!
林贤治
风景是人类闲居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西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到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的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之情。在历史书里,我认识了斯巴达克斯。如果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赦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他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表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美的灵魂!
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他以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深邃的灵魂比峡谷还要深。多少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望不见他那黑暗的底部,却又同时感受到从谷底升腾起来的温暖的雾气。他真诚,真诚是艺术的更魂。卡夫卡只是因为真诚而变得极度虚怯,所有的纷纭怪诞的梦,其实都源于一种单纯。他是一棵孤独的树。西方有许多这样孤独的树。自我眷注使他们彼此远离,唯原野的风,吹来复吹去,逐个地抚慰他们,成为他的共同的艰难的呼吸。
我喜欢忧郁的人,一如喜欢孤独者。孤独者只身应对来自庞大的实体和虚无的挑战,所以是勇敢的。忧郁却是无奈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情思的无奈,“不见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哲思的无奈。李商隐独守炉火,陆游骑驴远游,龚自珍把箫而吹,都是一种无奈。忧郁是感伤的姊妹。哈代、黑塞、契诃夫和蒲宁,一生都在诉说着忧郁。哈代在上流社会隐瞒乡下人的身份,确乎令人遗憾。但是我知道,虚伪不是他的灵魂所固有的谎言是环境的产儿,它早已赤身裸体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见,他的灵魂不再“麦克门”——瞧他怎样深情地凝视德伯家的苔丝吧!
陆游的神州有一个很西化的女人,一生在刀边奔逐,临死时竞低呤“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天性的柔弱吗?新大陆有一个很东方的女子,任流年似水,把青春、诗、无望的爱全关闭在一个连一朵栀子花也没有的小房间里——“与自己胸中的悲哀的骑兵搏斗”——可是一种坚强?也许,坚强是人所应生成的,而柔弱是有待改变的,但谁又能说无期的忍受不是坚强呢……
美丽的是灵魂,不是风景。
“任何桌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一片风景,跟整个安第斯山脉一样……”谈到绘画时,杜步飞这么说。桌子呈现的风景,究其实,乃是灵魂的辉光。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成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他们一起摇曳呜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唯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多少年以来,我默默注视着东方的一具大灵魂,以致几乎忘却外面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那是何等奇异的灵魂呀!灵魂的通感给人温热,焓人濡润,使人在孤独和荒凉中无畏地茁长。大约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卡莱尔才讲说他的英雄,罗兰才写他的巨人传吧?然而大群的被称为“卑贱者”的灵魂,草野间的灵魂,痛苦而无喑哑的灵魂,却以一代又一代的顽强保护着“高贵”、完好的内质,叫我感动得流泪……
乞乞科夫及其同行收买的是死魂灵,不是灵魂。
虚伪的人没有灵魂。(选自《时文选萃》)
1.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如果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看风景”的话,第二部分则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将“自然”与“人”衔接起来的一个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你会想起哪些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六段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的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米勒、陀思妥耶夫斯基分别与第八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6.“草野间的灵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任选一点,对文章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议论文字,回答问题。
科学的生命是创造,要创造就要勇于思考,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得好:“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发展,几乎都是通过对某种问题或概念的放弃而取得的。”在科学领域,人们尊重权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尊重绝不应该变成迷信。
华罗庚堪称数学权威,但他也可能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年轻的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它利问题”存在着错误。经过反复验算,陈景润________(相信 确信 信任)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他写了一篇论文,并附了一封信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意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研讨会上,亲自宣读了他的论文。陈景润没有因为华罗庚是权威而放弃真理,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________(赞叹 称赞 赞美);华罗庚没有因为陈景润是无名小辈而拒绝批评,表现出虚怀若谷的精神,同样令人________(敬仰 敬重 敬佩)。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2)“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意帮你拭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里用“明星”比喻________;用“微尘”比喻________。
(3)在原文上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4)这段短文所使用的论据是
[ ]
A.事实论据
B.道理论据
C.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5)从全文看,短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赞扬了陈景润的大无畏精神和华罗庚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
B.陈景润不迷信权威,华罗庚也不以权威自居,他们都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C.赞扬华罗庚虚怀若谷,乐于接受批评的精神。
D.赞扬陈景润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段议论文字,回答问题。
科学的生命是创造,要创造就要勇于思考,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得好:“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发展,几乎都是通过对某种问题或概念的放弃而取得的。”在科学领域,人们尊重权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尊重绝不应该变成迷信。
华罗庚堪称数学权威,但他也可能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年轻的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它利问题”存在着错误。经过反复验算,陈景润________(相信 确信 信任)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他写了一篇论文,并附了一封信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意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研讨会上,亲自宣读了他的论文。陈景润没有因为华罗庚是权威而放弃真理,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________(赞叹 称赞 赞美);华罗庚没有因为陈景润是无名小辈而拒绝批评,表现出虚怀若谷的精神,同样令人________(敬仰 敬重 敬佩)。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2)“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意帮你拭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里用“明星”比喻________;用“微尘”比喻________。
(3)在原文上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4)这段短文所使用的论据是
[ ]
A.事实论据
B.道理论据
C.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5)从全文看,短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赞扬了陈景润的大无畏精神和华罗庚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
B.陈景润不迷信权威,华罗庚也不以权威自居,他们都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C.赞扬华罗庚虚怀若谷,乐于接受批评的精神。
D.赞扬陈景润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日“苦”,二日“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实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得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极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时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旦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读书既要“乐读”又要“苦读”?
3.文章第二段画线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4.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证明:从“苦”中读书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