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面上下句衔接有误的一项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静沙·秋思》) B、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迎燕》) C、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试题答案
C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 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我的概括: 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
【小题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
小题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阅读语段,完成习题。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________,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
A.堑qi4n 侗d^ng 供g#ng 憩q@
B.擅sh4n 砌q@ 铺p& 杉sh1n
C.檐y2n 宛w3n 珑l$ng 蔚w8i
D.凿zu$ 榫j0 衔xi2n 雕di1o
2.第一段________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 ]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题目应是
[ ]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堑qiàn 侗dòng 供gōng 憩qì
B.擅shàn 砌qì 铺pū 杉shān
C.檐yán 宛wǎn 珑lóng 蔚wèi
D.凿zuó 榫sǔn 衔xián 雕diāo
2.第一段( )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题目应是( )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横线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
A.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
B.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 |
C.瘦难妹妹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预示弟妹年龄还小还不懂事。 |
D.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着今年会有天灾人祸。 |
A.写出了弟弟妹妹的天真可爱。 |
B.写出了弟弟妹妹的懂事,自己玩耍,不用父母操心。 |
C.写出了对弟弟妹妹懵懂无知的可气。 |
D.从侧面描写“我”长大了,懂事了。 |
A.写弟弟妹妹不懂事反衬“我”长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重。 |
B.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 |
C.环境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
D.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校”,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 |
A.运用插叙可以把时间跨度大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之内,使内容丰富、紧凑。 |
B.插叙的成功运用使爸爸的性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爸爸对“我”的期望、鼓励、严格要求,对“我”的爱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
C.插叙的内容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
D.文章插叙了“我”在一年级因懒惰而上学迟到的事,是为了表现“我”没听爸爸的话惹爸爸生气后的自责和忏悔。 |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
A.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
B.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 |
C.瘦难妹妹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预示弟妹年龄还小还不懂事。 |
D.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着今年会有天灾人祸。 |
A.写出了弟弟妹妹的天真可爱。 |
B.写出了弟弟妹妹的懂事,自己玩耍,不用父母操心。 |
C.写出了对弟弟妹妹懵懂无知的可气。 |
D.从侧面描写“我”长大了,懂事了。 |
A.写弟弟妹妹不懂事反衬“我”长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重。 |
B.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 |
C.环境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
D.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校”,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 |
A.运用插叙可以把时间跨度大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之内,使内容丰富、紧凑。 |
B.插叙的成功运用使爸爸的性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爸爸对“我”的期望、鼓励、严格要求,对“我”的爱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
C.插叙的内容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
D.文章插叙了“我”在一年级因懒惰而上学迟到的事,是为了表现“我”没听爸爸的话惹爸爸生气后的自责和忏悔。 |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故事很简单,所占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林将军来到工地,跟一个青年战士小李合伙抬土筐,干得挺有劲儿。吃晚饭的时候,忽然来一场大风雨。工地上的人都有不愿意延误工作的心情,经他们俩一号召,“咱们先干嘛!”全场就在大风雨里猛干起来了。要说故事的梗概,这么几句也就够了。
但是全篇有六七千字,笔墨都用在描写上。主要描写林将军和小李,描写他们的状貌和动作,描写他们的谈吐和心理,种种描写集中在一个目的,就是描写他们的精神面貌。我常常想,雕刻家制作人像,有的地方粗凿,有的地方细雕,粗凿细雕全得其当,不容有丝毫疏忽处,雕成的人像就不仅是个形体,而且透露出精神面貌。写小说也应该那样,用笔墨来雕凿,任何部分都不含糊,结果写出几个让人看得见精神面貌的人物。那才是真正的小说,而不是仅仅告诉人家一个故事的记事文章。我认为这篇《普通劳动者》能够精心雕凿,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真正的小说。
1.联系前后文考虑,选出能与所给文句恰当衔接的一项。
上文第一段仅用九十多个字就把六七千字的小说故事概括清楚,除了因为作者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外,也是由于
[ ]
A.作者认为故事情节并不重要。
B.作者在文章当中要强调的不是故事情节。
C.作者要用简单的故事介绍引出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D.作者要避免这里的介绍与后面的分析重复。
2.简要说明作者认为写出真正小说的关键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
3.上文第二段是一段相对完整的论述,在文中标出它的层次,简要说明各层在文中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不符合上面文意的一项。
[ ]
A.作者运用类比论证说明写小说应当和雕刻一样,着重表现精神面貌。
B.这篇小说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写出了林将军和小李的精神面貌。
C.写小说的人也应该学习雕刻,学会了雕凿才能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D.《普通劳动者》不是仅仅告诉人家一个故事的记事文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