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内容填写课文篇目。 《__________》描写的是朔风劲吹的北京春天。 A、《春风》 B、《江南春绝句》 C、《鹧鸪天·代人赋》 D、《春夜喜雨》 |
试题答案
A(1)《__________》描写的是朔风劲吹的北京春天。
(2)《__________》称颂的是鸟语花香、烟雨迷蒙的江南春天。
(3)《__________》赞美的是生机勃发、万象更新的乡村春天。
(4)《__________》表现的是夜晚细雨中的春天。
(1)根据给定的题目,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__________改变了__________
要求:①请在两条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②叙事清楚,结构完整。③内容充实,详略得当。④灵活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⑤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⑥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懒惰的伟人
材料一:大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是个超级懒人。上中学时,老师强迫他学习语法,可是他却常常趴在课桌上睡觉;上了大学则变本加厉,大部分时间都赖在床上;从事科研工作后,他也是闭门不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后来用多年时间写出著名的《进化论》,在世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温斯顿·丘吉尔在上中学时,成绩排倒数第一,甚至根本没有去考大学,对体育也漠不关心。他最喜欢的莫过于坐在摇椅上来回晃动消磨时光。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好逸恶劳”的人,最后却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
要求:①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②如果你写记叙文,应做到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600字以上;如果你写议论文,应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有力,不少于600字。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1)给加粗的字注音:
(2)《聊斋志异》的作者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朝代)人。
(3)“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中的“柳州”、“长吉”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两个人,一个是文学家、哲学家;另一个是著名诗人,都是我国唐代人。
(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们都是____________(朝代)人。
(5)文中有“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你能各用一句话来写出武松和鲁智深的一个故事吗?
武 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智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选文内容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天罡( ) |
岳武穆( ) |
(
2)《聊斋志异》的作者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朝代)人。(
3)“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中的“柳州”、“长吉”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两个人,一个是文学家、哲学家;另一个是著名诗人,都是我国唐代人。(
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们都是____________(朝代)人。(
5)文中有“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你能各用一句话来写出武松和鲁智深的一个故事吗?武 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智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选文内容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甲)创造性的阅读(节选)
最欣赏美国人爱默生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这段话:
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可从王安石写作《泊船瓜洲》这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唐诗中已屡见先例;而人们却独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出蓝”之胜,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阅读”的一个范例。
创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岛的财富”,要把它“带出来”,不是任何机械的办法,比如我们习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三部曲所能奏效的(尽管这三部曲在基本训练上有一定作用)。你能仅以形容词作动词或用字精确的写作方法来解释王安石用“绿”字的佳处吗?显然不能;你能确切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同样很困难。“又绿”究竟是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呢?还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如果你血气方刚,性格开朗,又处在顺遂的境况中,或许会作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又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则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不错,但如果你更善于阅读,懂得诗歌创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继续玩味“又绿”二字与前后句的相互联系中,你会体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并不指实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奋亢与稍带微漠的惆怅……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你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它不能离开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样,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当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你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起着作用,因此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三部曲”式的解析,也许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这作品大抵是按这“三部曲”写作的话;但是它难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魅力,只有当你个性中的某些成分与文本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碰撞在一起时,如同爱默生在同一本书中所说的,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读书境界,我们的先辈也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其中“会意”,便是个性与文本意蕴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对这段话,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地舍后两句谈前二句,将它作为书不必细读精读的例证。其实,陶渊明读书,既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泛读,又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读。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文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为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以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顾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对汉代以来繁琐的经解的反对,是以自己的个性(包含知识修养),直探文本意蕴的创造性读书法。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________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
(2)其实陶渊明读书,________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________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则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则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结合语境,概括“这样品味作品”的指代内容。
3.“爱默生说,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结合语境,用文中几个词语(至少4个)概括“秘密经验”的具体内容。
4.选出下列对“创造性的阅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不能离开文本,有一定的规定性;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B.个性中某些成分与文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相碰撞时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魅力。
C.“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创造性的阅读”。
D.“创造性的阅读”并非“三部曲”式的对文本的解析,而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
5.读过《创造性的阅读》(节选),相信你对“创造性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阅读中肯定也有过“创造性”的体验,那么,请举个例子说说吧。
(乙)
“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节选)
——中日学者《故乡》谈
杨剑龙(以下简称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故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龟田胜一郎将《故乡》誉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我们从中日学者的不同视角来重新研读《故乡》,分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予以表达的。为什么说《故乡》是“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工藤贵正(以下简称工):我第一次读到《故乡》是在中学时候,日本中学教材里选了鲁迅的《故乡》,当时我就很喜欢,我为小说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学的时候又读了《故乡》,理解深了一层。我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关于“希望”的说法。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在他的诗《道路》中写道:“我前面本来没有路,我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人关于“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杨:中日关于“路”的不同之处,您能展开说一说吗?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而鲁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许多人走时才成了路。
杨:《故乡》是一篇抒发情绪之作,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绪发展的脉络。作品最初透露游子归乡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诗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临近故乡却“近乡情更怯”,临近故乡望着阴晦天气中萧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因此,“我”不禁脱口而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闰土,情绪又转入了悲哀。结尾对于路的议论,使作品具有了一个有亮色的结局。作品中“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情绪结构。
工:作品还有着一个“思乡”的问题。美国学者若斯基认为:人的生活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会觉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比要好多了。这种今昔对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远镜观察风景一样,将过去的风景放大了,与现在荒凉的风景相比,过去的风景必定优美极了。今昔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现在的不满,而是为了探索将来的理想生活。
杨:《故乡》具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蕴。对于人与人之间厚障壁的描画,对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种寻觅故乡旧梦与梦的幻灭情绪的更迭,那种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与对故乡人未来的希望情感的交织,那种看不见的高墙的悲哀与寻觅新路的渴望,都呈现了作品中情感的复杂与思想的深邃。《故乡》将故乡衰败的无奈与对故乡人麻木懦弱的不满,寄寓在中年闰土的身上了。
工:契诃夫有一篇小说《田舍町》,鲁迅翻译成《省会》。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离故乡二十年后回归故里——乡下的一个小镇,他归乡的时候也是坐船,回乡后他看到故乡变化很大,已经不像他离开时那样美丽,所以他怀念起少年时代的岁月。他孩提时的一个朋友已经当上了警察署的署长,他扣押无辜的农民、压迫家乡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这篇作品与鲁迅的《故乡》十分相似,《故乡》大概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杨:《故乡》能够为日本读者所喜欢,大概还由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作品对于绍兴民俗的描写:戴银项圈的习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闰土”的风习,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风,雪地支匾捉鸟雀的嬉戏,作揖打拱的礼仪,戴毡帽系裙的衣着形式等,都带着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味。另外,作品中对乡镇风景的描绘,也具有乡土色彩:萧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边的瓜地,别乡时的黄昏等,都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色彩。
工:《故乡》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的白描手法等,抒写浓浓的乡土之情,所以被人称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1.本文标题是日本作家龟田胜一郎对《故乡》的称誉。中日两位学者对此称誉的态度是________的。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对《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进行探索。
2.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复杂的情感”是《故乡》成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的原因之一。请从对话中梳理出至少两种情感。
3.工藤贵正比较了鲁迅和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关于“路”的不同思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格言警句吗?请写出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中日两位学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分析《故乡》这篇著名的小说,依你看,他们在分析评价时有何共同特点?
5.杨剑龙在分析《故乡》包含的情感时引用了一些著名语句。有关“故乡”的诗文名句还有哪些?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两句默写。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国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在《故乡》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鸟,大海边捡贝壳,分手时赠羽毛……都被“我”的记忆珍藏。请你从记忆中检索两件童年或少年时最快乐的往事,用美的语言写下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15~20题。(14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2分)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1) 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2)我决定咬了牙……
4..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2分)。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2分)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小题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小题2】.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 (2分)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1) 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2)我决定咬了牙……
【小题4】.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2分)。
【小题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2分)
【小题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15~20题。(14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小题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小题2】.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 (2分)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1) 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2)我决定咬了牙……
【小题4】.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2分)。
【小题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2分)
【小题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