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查 风雨顺
B.备 一莫展
C.缅怀 触目伤怀
D.赔 得不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

“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文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的故事。“锲而不舍”的出处是《________》,原句是________。

(2)

下列词语中“喻”与“不言而喻”中“喻”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家喻户晓

B.

不可理喻

C.

比喻

(3)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话中加粗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说明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

“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下面。

(6)

文中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的例子想证明什么?

(7)

请你结合上文总结一下,如何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过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定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见此情景,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再提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钩,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90分?”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当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地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的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眼前不由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在深深的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给下列字注音。

   噙(   ) 倏(   ) 谴(   ) 缕(   )

   擎(   ) 惶(   ) 惆怅(   )(   )

  (2)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无暇__________   擎着__________   拭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题目“挂在墙上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想,像我一样陷人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这句话借代的内容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怎么,还给了90分?”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

   B.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C.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

   D.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吗?

  (8)对“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为了事业而迷失了自我感到惆怅。

   B.中年人的经历很复杂,“我”在困惑。

   C.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我”感到迷惑。

   D.为自己剥夺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9)本文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文章的首尾写风筝是相互____________。

  (10)与本文写作手法相同的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两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孩子悄悄溜出户外买风筝,表现了孩子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12)是什么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孩子的作文中“别了,我的童年”,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鲁迅的_______________,那是作者对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留恋与不舍。

  (14)文中所说的“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这“错位”与“失调”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怎样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他痛苦地告诉父亲,他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不料,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是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基本的,却是最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难夫妻“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讯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念出来了,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健康情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充分、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

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B.

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C.

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的冒号可改为破折号,作用不变。

D.

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扒断应改为“只有……才……”。

B.

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明中国儿童年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C.

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收理学家的这次试验刚有效果,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

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3)

这篇文章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B.

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C.

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

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