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找出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一丝不苟 小心冀冀 繁弦急管 玲珑剔透 B:仙露琼奖 不可磨灭 突如其来 险象迭生 C:头晕目眩 峰围蝶阵 明察秋毫 碌碌终生 D:绝处逢生 德高望重 怡然自得 可望不可即 |
试题答案
D豆春明
(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第(3)段“土地也该休息了”这句话不能删去,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10)段第一个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选做一题)
(1)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村庄里树木的花朵萎谢了,叶子凋零了,曾经是繁枝密叶的树木,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2)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平日,人们在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庄稼,一块一块,形色各异,高低错落。此刻田地便都还原了本色,合成了一片。)
答:我选第___________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有读者认为,选文第(1)段“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中“遭遇”一词不够恰当。①请你帮助阐述理由;②如果要修改这个句子,你认为怎么改更合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0)段最后一句:“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有读者提出,从立意看,如果把这里的“在”字改为“住”字,会更好。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的大海。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夭,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2.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其中主要人物是______。(只填一个人物)(3分)
3.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3分)
答:_______。
4.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2分)
答:_______。
5.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2分)
[ ]
A.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别把我当陌生人(13分)
蔚克冰
(1)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
(2)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3)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
(4)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
(5)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6)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7)“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
(8)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
(9)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
(10)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11)“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
(12)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
(13)“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
(14)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15)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16)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17)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
(18)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
(19)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
(20)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
(21)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转载自《读者》2012年23期)
【小题1】我在旅途中遇到了哪些事情?请分点概述。(3分)
【小题2】第(13)段中,拿着荔枝,我为什么不敢面对孩子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2分)
【小题3】句子赏析(3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小题4】读懂文中“我”在旅途中与陌生人相处前后的情感变化。请用自己理解的词语来表明“我”的态度变化:(2分)
时间阶段 | 相聚前 | 相处间 | 离别时 |
情感态度 | | 逐渐融合 | |
【小题5】温暖可以手手相递,美丽可以心心照亮。请以作者的名义,给发短信的朋友回一条短信,共享旅途上的收获,30字左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毕淑敏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于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延宕不决。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拒绝。
不拒绝,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侵袭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的味道,并不可口。当我们鼓起勇气拒绝以后,忧郁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惧怕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有意无意地减少了拒绝。
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
然而拒绝一旦作出,就像打破了的牛奶杯,再不会复原。它凝固在我们的脚步里,无论正确与否,都不必原地长久停留。
拒绝是没有过错的,该负责任的是我们在拒绝前作出的判断。
不必害怕拒绝,我们只需更周密的决断。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缭乱之时,你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依次拒绝那些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和事,自己的真爱就像退潮时的礁岩,嶙峋地凸现出来,等待你的攀援。
当你抱怨时间像被无数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时,尝试一下拒绝。
你把所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拒绝掉,时间就像湿毛巾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拧出来了。
当你发现生活中蕴涵着太多的苦恼,已经迫近一个人能够忍受的极限,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时,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也许会发现,你以前不敢拒绝,是为了怕增添烦恼。但是恰恰相反,拒绝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顺了杂乱无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复明朗。
当你被陀螺般旋转的日子搅得耳鸣目眩,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从复杂的包装中清醒,唤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之子。
拒绝犹如断臂,带有旧情不再的痛楚。
拒绝犹如狂飙突进,孕育天马横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
拒绝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
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1.作者在文中对“拒绝”一词作了准确解释,“拒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真实的情境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行使拒绝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拒绝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列举了尝试拒绝的哪四大好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然拒绝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认为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蔚克冰
(1)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
(2)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3)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
(4)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
(5)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6)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7)“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
(8)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
(9)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
(10)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11)“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
(12)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
(13)“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
(14)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15)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16)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17)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
(18)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
(19)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
(20)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
(21)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转载自《读者》2012年23期)
小题1:我在旅途中遇到了哪些事情?请分点概述。(3分)
小题2:第(13)段中,拿着荔枝,我为什么不敢面对孩子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2分)
小题3:句子赏析(3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小题4:读懂文中“我”在旅途中与陌生人相处前后的情感变化。请用自己理解的词语来表明“我”的态度变化:(2分)
时间阶段 | 相聚前 | 相处间 | 离别时 |
情感态度 | | 逐渐融合 | |
小题5:温暖可以手手相递,美丽可以心心照亮。请以作者的名义,给发短信的朋友回一条短信,共享旅途上的收获,30字左右。
语段阅读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4.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字)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