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选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合欢树》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本文是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D.《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爸爸养的花儿凋谢;二是爸爸生命结束。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信心和非凡的勇气……
  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助手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财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要求:①根据你对文字的理解,自选角度和内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见解,抒发感情。但不要对文字进行扩写、缩写、改写;
     ③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
     ④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
     ⑤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老师的眼蜻

  ①我永远也忘不了陈老师的那双眼睛。尽管这双眼睛并不大,也不是“双眼皮”,不相识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双挺普通的眼睛罢了。可在我和我的同学们的心目中,这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眼睛。

  ②许多人说,影星的眼睛很美。可我总觉得她们的眼睛缺少了点什么。而陈老师眼里有的,正是这个。

  ③有一次,我病了,很重,在家躺了一个星期。当我重新坐在课堂上时,那双眼睛总不时地看我几眼。我觉得她仿佛在问我:“身体怎么样,能行吗?”还有一次,我摔坏了腿,陈老师知道了,到家里看我。见我为功课苦恼,就柔声劝慰我别担心功课,安心养好伤,落下的功课她给我补……听着这亲切的话语,望着正在帮我削苹果的老师,我抬起模糊的泪眼,望着那双眼睛。我觉得陈老师的目光里,有一种软乎乎、甜酥酥的东西包住了我的全身。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爱”呀!神圣的爱!是师长对学生炽诚的爱!母亲不也正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吗?我第一次将“母亲”——“老师”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觉得那么自然,贴切!

  ④陈老师的眼睛也不总如此。有时竟会那么严厉!有一次测验,她告诉我们最后一道题很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前面的。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应用题在作业上做过。不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竟会放到了作业本上!a可还没等翻开,心就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有一双异常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那目光里充满了责备,b使我的背上像遭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人抓住一样惶恐窘迫、难堪。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落,胆怯地垂下眼睑。我不知自己是怎么交的卷,c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未这样难受过。下了课,陈老师问我刚才想什么,我无言辩解,也无法辩解。我偷偷看了陈老师一眼,突然从那目光中看出一种期待,急切的期待。我不敢正视那目光,慌乱地低下头,在那充满期待的目光的注视下,羞愧地,但又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陈老师托起我的头,又帮我整好衣领,愉快地说:“这才是个好孩子呢!去吧,好好复习功课,祝你下次考好!”我又望了望那双眼睛,那里流露出欣慰与抚爱的笑意。泪水迅速盈满了我的眼眶。含着悔恨与感激交织的泪水,d不知为什么竟会对老师笑了笑真想对老师说声:“谢谢您!”可不知为什么又没说出来

  ⑤每当我想起这件不光彩的事,就脸上发烧;每当我想起陈老师那双美丽的眼睛,就会浑身充满了力量。

  ⑥哦,陈老师的眼睛,所有老师的眼睛,是人类最深邃的,最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1)

给本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

A.

顺叙

B.

倒叙

C.

顺叙中插叙

D.

倒叙中插叙

(3)

写出第二件事的记叙要素。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  ]

A.

陈老师的眼睛

B.

“我”的敬爱之情

C.

老师的眼睛

D.

陈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5)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者通过描写这些目光赞美了陈老师怎样的精神?

(6)

分析眼睛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

A.

描写陈老师的眼睛是为了衬托“我”的心理。

B.

描写“我”的心理是为了衬托陈老师的谆谆教诲。

C.

这两个描写是并列的,各有各的作用。

D.

眼睛描写是线索,心理描写是具体内容。

(7)

请就文中加横线的心理描写分析“我”的思想感情。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8)

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节选)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这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科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项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1)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光怪陆离:________

可望而不可即: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那时”指________,“那样”指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19世纪初叶,法国孟奇解释了“魔鬼的海”之谜,从此这一魔鬼的幻术被戳穿,这一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B.“魔鬼的海”这一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因为夏天中午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旅行其中的人们渴不可耐,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错觉,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

C.“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这两种现象都是在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层与下层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D.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种奇异现象的产生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我们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努力探索宇宙的一个又一个奥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其实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同理,小节不检会摧毁人思想上的防洪堤,使人前途断送甚至跌入罪恶的深渊。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清朝巨贪和珅,其贪婪成性仅仅是从几根上等楠木开始的。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堕落,最初就是从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开始,直至发展到见利就上、有利必争,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中饱私囊,成了人民痛恨的大贪官。

③“小节”能坏干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有的警惕性不高,认为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一条烟是区区小事,无伤大雅;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出点小问题,组织会宽容、原谅;还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恣意腐败能“逍遥自在”,自己捞点小惠小利,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悔之晚矣!

④俗话说:“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作为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唯如此,才能真正“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

(1)

“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句中“试金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文章第①段末尾补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不超过20字)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写郑培民十分注意小节与有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是非分明,说理有力。

B.第②段运用古今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所产生的危害。

C.第③段作者从“警惕性不高”、“心存侥幸”、“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节不保的原因,加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D.第④段 “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一句中,“几粒小米”喻指小节,“整个天空”喻指大节。

[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其实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同理,小节不检会摧毁人思想上的防洪堤,使人前途断送甚至跌入罪恶的深渊。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清朝巨贪和珅,其贪婪成性仅仅是从几根上等楠木开始的。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堕落,最初就是从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开始,直至发展到见利就上、有利必争,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中饱私囊,成了人民痛恨的大贪官。

  ③“小节”能坏干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有的警惕性不高,认为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一条烟是区区小事,无伤大雅;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出点小问题,组织会宽容、原谅;还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恣意腐败能“逍遥自在”,自己捞点小惠小利,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悔之晚矣!

  ④俗话说:“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作为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唯如此,才能真正“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

(1)

简要回答“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中“试金石”的意思。

(2)

给文章第①段末尾补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不超过20字)

(3)

行文中有两种观点:“注重小节”与“行大事不拘小节”你认为哪一种正确?请你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4)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写郑培民十分注意小节与有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是非分明,说理有力。

  B.第②段运用古今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所产生的危害。

  C.第③段作者从“警惕性不高”、“心存侥幸”、“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节不保的原因,加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D.第④段“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一句中,“几粒小米”喻指小节,“整个天空”喻指大节。

[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小题1】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举巴金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3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向字典鞠躬”的理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举巴金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3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向字典鞠躬”的理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6.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17.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1)作者举巴金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3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向字典鞠躬”的理解。                     (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