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令营增设了一个“新闻天天报”活动,小明毛遂自荐,当选为新闻采写组组长。 B.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C.比赛的失败,让这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主力队员明白了“独木不成林”的道理。 D.我们在学习上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试题答案
DB.我们只有不折不扣地依照标准来评选先进标兵,才能使评选工作公平公正。
C.冠军争夺战中,实力强劲的一班由于过分轻敌而输给对手,真可谓“大意失荆州”啊。
D.编拟作文提纲,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会使我们的作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C.比赛的失败,让这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主力队员明白了“独木不成林”的道理。
D.我们在学习上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分析:青年演员们抓紧练功为的是使自己演技娴熟,没有“历艰险”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B.我国著名的美术家常书鸿先生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精神,竭尽全力保护敦煌这座伟大艺术宝库中的一砖一瓦。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是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分析:常书鸿先生保护敦煌艺术宝库“竭尽全力”,不属于勤学苦练的行为,所以使用有误。
C.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的智慧,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就像一盆好花既有香味又可以美化环境,使人心悦诚服。
心悦诚服:意思是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分析:一本好书的作用犹如“一盆好花既有香味又可以美化环境”,没有让人“服气或服从”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生事物令人应接不暇的今天,我们如果仍沿用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工作,就是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后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分析: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沿用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工作”属于坚持己见,没有“充数”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2.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2.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藜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⑤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
生命的一抹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④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城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战栗( ) 凝( )视 亵渎( )( )天籁( )
2.解释。
①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颠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
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
①两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
说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看,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充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化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两个世界:现实的物欲蠢动的世界和非现实的精神清明的世 界。 |
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
C.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就是我,我 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评价。 |
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 |
E.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
7.文章第二节第一句的设问有什么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