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解释划线的字不对的是 A、温故知新(旧的知识) B、见贤思齐焉(看齐) C、任重道远(路途)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傅) |
试题答案
D1.下面不是谈学习方法的为(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厌
C.默而识之
D.温故而知新
2.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入各句的空白处。(填字母)
A.学而不厌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
D.不亦乐乎
E.诲人不倦
F.学而不思则罔
①“______”,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现饭”,没意思,这是不正确的。
②毛泽东同志曾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______”,对人家“______”,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③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______”,这话一点也不假。
④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2分)
3.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女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 )
4.翻译划线句子。(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2分)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6.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 。(2分)
7.《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3分)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2分)
3.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女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 )
4.翻译划线句子。(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2分)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6.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 。(2分)
7.《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3分)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题1】《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小题2】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2分)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女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 )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5】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2分)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小题6】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 。(2分)
【小题7】《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3分)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传不习乎( ) 死而后已( )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3分 )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2分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传不习乎( ) 死而后已( )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3分 )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2分 )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传不习乎( ) 死而后已( )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传不习乎( ) 死而后已( )
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会天大雨 会:适逢
B.上使外将兵 将:带领
C.为天下唱 唱:倡导
D.宜多应者 应:回答
2.“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 B.因为 C.认为 D.凭借
3.文中画线语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正确的一项译文是( )
A.现在要灭亡了,是死,举行大计也是死,等于都是死。
B.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大事也是死,大家都等着死。
C.现在逃跑也要死,发动大计也要死,不如都去死。
D.现在逃跑也会死,发动大事也会死,同样都是死。
4.对文中画线句子“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认为项燕已经战死了,或者可能逃亡了。
B.认为项燕不是已经战死了,而是已经逃亡了。
C.有的认为项燕战死了,有的认为项燕逃走了。
D.或者认为项燕可能战死了,或者认为可能逃走了。
5.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记叙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B.记叙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C.记叙陈胜吴广起义的全部经过。 D.记叙陈胜吴广起义前的谋划。
6.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3分)
(1)《陈涉世家》中表现全文主旨体现作者抱负的名句是
(2)《出师表》中诸葛亮总结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原句是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从下面的说法中找出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陋室铭》、《桃花源记》、《捕蛇者说》中的“铭”、“记”、“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水浒》、《红楼梦》是长篇小说,《故乡》、《孔乙己》是中篇小说。
C.“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三个成语均出自《论语》。
D.《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依次是马克·吐温和莫泊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四)(12分)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素性佞邪:朴素的品性 | B.于是刊章讨捕:刊登文章 |
C.俭得亡命:丢掉性命 | D.若不重其名行:名声和品行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2分)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C.钦因起抚笃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D.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请你认真阅读甄别,全都表明张俭美好的德行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的一组是( )(2分)
①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③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④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⑤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讥笑他,所以张俭称病推辞不就。 |
B.张俭冒死严劾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 |
C.由于受到陷害,张俭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当政者的不得人心。 |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仕,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不再参预政事。 |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