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双手》作者抓住一双“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B.《绿》的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联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C.《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游记。 D.《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扣住“环球”“风行”这两个关键词语,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
试题答案
CB.《绿》的作用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联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C.《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游记。
D.《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扣住“环球”“风行”这两个关键词语,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B.《风筝》中,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反省个人的行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C.《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该书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D.“薜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薜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林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云外。”这来人便是“黑旋风”李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桥之美》的节选文字,完成5~7题。
①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③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5.第②段列举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开阔疏朗的特别感受。
B.桥之美,美在细弱的柳枝与坚硬的石桥创造出阴柔与阳刚不同的景致。
C.桥之美,美在宽阔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D.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的人们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
6.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五次之多,从这一点可以说本文具备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C.选文先总说画家对桥欣赏的着重点,然后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一方面着力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另一方面又以画家的眼光,发掘桥在 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B.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卧龙一般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具有了生命。
C.为了找到作画、拍摄的理想位置,画家和摄影师们有时在风景宜人的风雨桥上不顾激流飞瀑展开一番互不相让的争斗。 21世纪教育网
D.正因为有山岩、树丛、急流、行人等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才使得原本孤立的桥具备了独特的生命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1.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
3.第①段中加粗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小题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小题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14.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15.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16.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1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