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的多音字组词不对的是 A、间 jiān 人间 jiàn 间隙 B、磨 mó 磨合 mò 石磨 C、燎 liǎo 燎原 liáo 火燎燎 D、量 liáng 测量 liàng 量词 |
试题答案
C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窥谷忘反 | B.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C.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D.猿则百叫无绝/绝巘多生怪柏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的景色特点;饱览富春江绮丽风光,作者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3分)(前两个空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组材,第二段写水,第三段重在写山。 |
B.本文第二段最后一句和《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表达效果上不同之处是:《三峡》运用准确的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而本文则运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 |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见底。 |
D.第三段主要从山势险峻、山中音响、游者感受和树形山色四方面表现富春江沿岸的“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3分)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召( )集
【小题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小题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小题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小题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3分)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召( )集
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6.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召( )集
小题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小题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小题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小题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也是好天气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夏天,来了。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轨道。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长大了的人,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
或者随手拈出一本早已翻过几十遍的书,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似看非看之际,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风花雪月,世事沧桑,早已熟稔的文字,在这炎热的绝望中,常常会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生发出人间的妙音真谛。
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1.“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中的“黄梅季节”指的是________时候。
2.下面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把名称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 )
(2)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板圆鼓鼓的面包。( )
(3)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轨道。( )
(4)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 )
3.文中多次提到“这样的时刻”,它指的究竟是什么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三种人,表述了他们对夏天的态度,这三种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词表述三种人对夏天的态度,这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中加粗字可以删去的一组是
①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
②那日憋在胸膛里许久的叹息
③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④常常会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
⑤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
[ ]
6.人们“随手拈出”一本书,“轻轻地翻”“逡巡”“似看非看”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一句中“亮”换成“现”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全文画龙点晴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理解
词典的故事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然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丝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200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有删改)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________
(2)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体现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盼望→( )→( )→看到了希望→珍惜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伪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A.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________
B.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________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营业员心想:“________ ”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对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