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语序合理的一句是

A.大量事实证明,气功疗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B.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C.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D.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很不合理的。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纳米技术将把人类带到哪里

文/王瑞良

  ①英国最近公布的一项对全球400位科学家的调查表明,尽管人们对纳米时代的到来振奋不已,但科学家承认,与普通人相比,自己更害怕纳米技术。这是因为,这项技术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完全无法预料。

  ②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人类将不再生病,甚至可以长生不老;房屋可以自行维修、照明、保温和保洁;货币也将失去意义,因为每个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例如,你会拥有一台微波炉大小的、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纳米装置,只要从一边投入原料,并将设定好的结构参数输入其中,另一边将会出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从回形针到电脑,甚至汽车。

  ③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这是因为,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物体都是原子在一定空间内结合产生的,所以改变这些原子的排列顺序,就可以组合出任何物体,而从微米技术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科学家们可以操控原子。

  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衣食住行而忙碌。在未来,人们将告别这种“低级的生活方式”,从事任何想要的创造性工作。这种社会的变革,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比如,那时小偷将会销声匿迹,因为物质已经丰富到失去了价值;唯一剩下的犯罪,可能只与无法分享的爱情有关,因为这是一个无法说得清楚、甚至连遗传学也弄不明白的玄妙东西。这样一来,军队、警察、政府甚至国家都将面临是否有必要存在下去的问题。

  ⑤尽管纳米技术的应用,已在微电子学、光电技术、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工程和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并未能解除科学家们的忧虑:纳米技术的无止境发展,特别是与基因工程的密切结合,究竟会把人类带到哪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⑥美国的一位预言家说:“我和许多科学家现在都相信,20年后,我们就能够为人类古老的身体软件重新编程,这样,我们就能利用纳米技术阻止甚至逆转衰老,做到长生不老。”

  ⑦俄罗斯的一位大学教授警告说,如果未来分解工业废料的纳米装置发生故障,它将摧毁生物圈中所有保证人类生存的有益物质。

  ⑧俄罗斯一位微电子专家认为,最不能接受的恐怕是可以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如果失去控制,未来的“自由机器人”中那些只要依靠太阳能就能生存的“叛逆者”,将把所有物质通通疯狂地复制成自己的同类,最终,地球将不再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世界。

  ⑨美国的一位学者指出,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超微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让敌对国家的人民因此遭到种族灭绝的厄运……

  ⑩这些究竟是一种幻景,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实况?目前恐怕还无法说得清楚。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因此,对科学家们的种种忧虑,似乎不能认为是杞人忧天,而应该视为需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的大事。但是无论如何要相信,人为万物之灵,既然人能制造出无所不能的“纳米机器人”,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把它们的行为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会让它们主宰这个世界。

(选自2009年第11期《青年科学》,有改动)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想要的东西,其原因是原子排列顺序的改变可以组合成任何物体。

B.

20年后,科学家就能够为人的身体软件重新编程,这样,利用纳米技术,我们人类就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衰老,做到长生不老。

C.

纳米技术利用不当,会影响人类生存,会导致战争。

D.

如果真的任由未来的“纳米机器人”发展,而人类不加以控制,这种机器人可能主宰这个世界。

(5)

请阅读摘自《以纳米丈量未来》中的一段文字,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模拟莲花自清洁特性的机理,人类已经制作出了“纳米自洁领带”以及各类纺织材料,这些材料具有防水、防油、杀菌、防辐射、防霉等特殊效果。……“鸟巢”顶棚所用的特殊纳米防护涂层可经受700摄氏度高温,这样能避免烟花燃放时对顶棚膜可能的损坏。……国内曾发现涂层材料软聚丙烯酸酯含有的纳米颗粒侵入浙江一家塑料厂的多名女工的肺部细胞,使她们患上类似尘肺病加肺结核症状的疾病。

(来源:2009年10月《瞭望东方周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蚂蚁的本领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量,居然能够(  )、(  )、(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时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类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仅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它们居然还“酗酒”:它们将蝶的幼虫拖入蚁穴中,然后舔食其分泌的甜汁,一个个醉态毕露如醉鬼一般。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只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了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蚂蚁,这类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的地球居民,真值得我们学习!

(1)

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

思考、谋算、筹划

B.

筹划、思考、谋算

C.

谋算、思考、筹划

D.

思考、筹划、谋算

(2)

对文中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

“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

“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扑火所用的时间较短”。

(3)

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话,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的是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5)

本文是一篇(  )(A.科学小品文 B.一般性说明文);全文在结构上采用了(  )(A.总分B.总分总C.分总)的方式。

(6)

第二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的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11)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加△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

(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给第三段中①~(11)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  ]

A.学问与生活

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

D.学问的秘诀

(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项选几项)。

[  ]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自然界的各种奇妙语言

化学语言

  语言功能是人类独有的。鸟类用鸣叫表达感情,蜜蜂用舞姿传递信息。此外,还有许多生物,既不会鸣叫,又不会表现特殊的形体动作。它们有没有信息交流,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原来生物界最原始的信息交流媒介是化学物质,不妨称之为化学语言。这种化学语言,至今仍在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的许多物种中广泛运用。同一个物种之间的交流媒介叫信息素,不同物种之间因利损关系不同而又有区分。蜜蜂种群能保持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是靠蜂王分泌的王权信息素。一旦蜂群成员感受不到王权信息素,就会乱成一团。蚂蚁找到食源后要返巢召集同伴,就在地上施放标这信息素,同伴就能寻迹随往。如果用蘸了乙醚的棉球在行径的中途擦去这种信息素,原来秩序井然的行列就会中断而左顾右盼,迷失方向。杉树受小蠹虫蛀食后会分泌一种使小蠹虫厌食甚至中毒的防御性化学物质;小蠹的对付办法是用聚集信息素召来大批同伴,传播病菌,使杉树患病直至死亡而停止分泌防御物。小小蚜虫受敌扰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使同伴疏散逃逸。田野和森林中的飞蛾则用性信息素招引配偶以繁衍后代。有些实蝇和菜粉蝶在产卵时会留下标记信息素,这样它们的同伴就不会在同一处重复产卵,从而可保证孵出的幼虫有足够的食源。蜂类使用蜇针时,释放的是一种既损害自身又使敌方受毒的互损素,它对同伴又起报警信息素的作用,使被蜇方成为蜂群的攻击目标。花香招引蜜蜂采蜜,同时帮植物传粉,则起着互利素的作用。大豆的一种寄生线虫可以休眠多年,要感受到大豆根部分泌的一种促孵化物质才能孵化,这种分泌物就是利他素。

  所有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量都极微,甲(  )一些生物靠它们进行信息交流的现象虽早已发现,但长期以来一直不知其所以然,乙(  )微量化学检测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才得以确定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近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飞速发展,形成了一门边缘学科,叫化学生态学。目前,中国生态学会下面也设立了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国内已有好几种经济作物害虫,如棉红铃、梨小食心虫、亚洲玉米螟、甘蔗条螟和白物透翅蛾等的性信息素在虫情测报和害虫综合防治中已取得实用效果。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工作展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声音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着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二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词典》。这本词典是很有用处的。举个例子说,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使飞机坠毁。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播台,播送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使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

  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等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如果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便单调而冗长;一旦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就每隔8秒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7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它的同伴们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四处逃窜了。

  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的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

色彩语言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着三根长利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旁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超声语言

  螽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动物,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的。螽斯有三种鸣声:“单身汉”螽斯唱的大多是“求婚典”,其他“单身汉”听到后,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雌螽斯闻乐赴会,并选中歌声嘹亮者。两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战歌”,面对面地摆好阵势,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周围出现危险时,螽斯就高奏“报警曲”,闻者便“噤若寒蝉”,溜之大吉。

  海豚的超声语言是颇为复杂的。它们能交流情况,展开讨论,共商大计。1962年,有人曾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侦察了一番;然后其他海豚听了侦察报告后,便展开了热烈讨论;半小时后,意见统一了——障碍物中没有危险,不必担忧,于是它们就穿游了过去。

  现在,人们已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开始声调很高,而后渐渐下降。当海豚因受伤不能升上水面进行呼吸时,就发出这种尖叫声,召唤远处的伙伴火速前来相救。有人由此得到启发,认为今后人们可以直接用海豚的语言,向海豚发号施令,让它们携带仪器潜入大海深处进行勘查,或完成某些特殊的使命,使之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得力助手。

运动语言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鳌,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鳌,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算是登峰造极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食物(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

气味语言

  一位昆虫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头新羽化的天蚕雌蛾,装进一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发现竟有40多万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将那头雌蛾团团围住。天蚕雌蛾既无声音语言,又无色彩和运动语言,它是靠什么和雄蛾取得联系的呢?

  原来,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即气味语言)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物质称之为传信素。目前,人们已查明一百多种昆虫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气味语言物质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有借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剂;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或在迁居时指明道路的示踪激素;以及维持群居昆虫间的正常秩序的行为调节剂等。

  人们发现,运用气味语言的绝非昆虫一家,鱼和某些兽类也有这种本领。有些雄兽(如许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节,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伙:有我在此,你须回避。

  各种传信素的发现、分离和人工合成,丙(  )为我们揭示动物行为的秘密,丁(  )为进而控制、改造生物开辟了诱人的前景。据报道,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香味浓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虫等害虫闻到之后,便会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断发育周期,并不再繁殖后代了。一旦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也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1.文中画线句子中,“原始”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

2.根据文意,在横线上甲、乙、丙、丁4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3.下列物质属于“化学语言”范围的是

[  ]

A.性信息素
B.食源
C.互损素
D.花的香味
E.促孵化物
F.化学检测
G.蜜蜂舞姿
H.互利素

4.认真读上面的每一部分,完成填空。

①动物的“声音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②动物的“色彩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③动物的“超声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④动物的“运动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⑤动物的“气味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采用的是

[  ]

A.“总-分-总”式
B.“总-分”式
C.“分-总”式
D.并列式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小题3: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4: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小题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蚂蚁的本领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时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类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仅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居然还“酗酒”:它们将蝶的幼虫拖入蚁穴中,然后舔食其分泌的甜汁,一个个醉态毕露如醉鬼一般。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只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了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种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蚂蚁,这类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的地球居民,真值得我们学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  猎(  )  发(  )

2.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考、谋算、筹划

B.筹划、思考、谋算

C.谋算、思考、筹划

D.思考、筹划、谋算

3.对文中加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扑火所用的时间较短”

4.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话,目的是什么?

5.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的是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6.本文是一篇________(A.科学小品文  B.一般性说明文);全文在结构上采用了(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的方式。

7.第二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本文的结尾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