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大自然的智慧》,完成9~12题。(共12分)

①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而已。

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荚。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人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人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人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④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宇宙肌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9.大自然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0.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3分)

                     

11.第④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3分)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人类应该顺应大自然而不是去征服大自然,因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B.人类富有智慧是因为人类会思维,能理解,有意识,这是大自然所不能企及的。

C.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在思维也就是大自然在思维。

D.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

B.任东西/词不达

C.俟其欣/心诚服

D.峰息心/不负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

B.任东西/词不达

C.俟其欣/心诚服

D.峰息心/不负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B.任东西/词不达C.俟其欣/心诚服D.峰息心/不负众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B.任东西/词不达C.俟其欣/心诚服D.峰息心/不负众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
亭的建筑艺术
王振复
  ①亭子,较多地出现在中国园林文化景观之中,具有休憩、凭眺的实用功能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②亭子又名凉亭,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的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憩。亭子是一种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无墙体(或一侧无墙体)的空间通透的建筑物,亭多设于园林、名胜与通衢之处,有时也建靠在山顶、水边等地,亭子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③亭子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景观,造园家往往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美的园林境界之中。在园林中,亭有半亭与独立亭之分。半亭常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如苏州拙政园的倚虹亭(东半亭)与“别有洞天”(西半亭),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或探出檐角,十分灵秀,有半掩半露的含蓄之美。独立亭则常建于园林的池水之畔、小山之巅、花木丛中或道路交叉之处等,其造型很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如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独立于一个小坡之上,其长方形的平面,正与平缓的坡地相协调。拙政园另有扇亭,建于水岸外凸之外,因而此亭也以凸面向外,这在建筑符号“语汇”上取得了统一。独立亭的文化审美特征,是醒目、鲜明、美感强烈。
  ④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三角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这大约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几何形与自然形。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怡园的小沧浪亭等,平面为六角形。拙政园的竖亭,平面为圆形。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平面为八角形。苏州环秀山庄的海棠亭,平面为海棠叶形,是很别致的一种造型。
  ⑤亭子的“艺术性”,表现为三方面:
  ⑥第一,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亭台楼阁”,亭在园林中是颇为活跃、令人注目、比较空灵的一个审美因素。那种小巧玲珑、反宇飞檐的“俏”模样,往往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⑦第二,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这一功能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且以实用性功能为基础。在园林中,亭子往往是供游园者休息的地方。亭,好比是游园路线上的一个美的“休止符”,它在构景上,使得园林这整部“乐章”显得抑扬顿挫,张驰有致,亭子是令人精神舒放的场所,当游园者游园感到疲劳之时,到凉亭小憩一下,感觉一定是很美好的。
  ⑧第三,亭子本身是美的景观、审美对象,同时又是一个欣赏园景的出发点,亭子具有凭眺的艺术功能。人在亭内,凭眺园内诸景,或是远眺湖光山色,有“快哉”之感。
  ⑨总之,亭的“艺术性”很丰富。从审美上看,亭的形体常常是小巧的,造型秀美;空间开敞,有“虚”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成为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的一种优美的“旋律”。
1.关于本文的说明对象,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苏州拙政园的特征。
B.亭的建筑艺术。
C.作为我国的传统建筑,亭所具备的三大功能。
D.园林设计师怎样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园林之中,便之更具审美功能。
2.关于亭子的造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亭子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景观,它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B.园林中,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独立亭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而半亭则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
C.园林之亭,按平面的造型来划分,大约可以归纳为几何形与自然形两类。
D.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三角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
3.有关亭的艺术性,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它小巧玲珑,造型丰富秀美,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B.亭子在整个园林的构景上,使园中景致张弛有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C.亭子具有凭眺的艺术功能。人在亭内,凭眺园内诸景,或是远眺湖光山色,有“快哉”之感。
D.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的,也就是它的实用性,并没有其它的审美功能。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审美上看,亭的形体常常是小巧的”,“常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②段主要运用引用资料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亭的功能和建筑特点。
C.第④段采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浅显易懂。
D.第⑦段“亭,好比是游园路线上的一个美的‘休止符’”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5.下列有关亭台楼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B.在古代,亭子常常是送别的场所。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满湘我向秦”一句,就流露出忧伤的离别之情。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的是诗人崔颢登上岳阳楼时的情怀。
D.“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幅对联是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题写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语段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曲智叟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灭亡。
B.何而不平。 苦:愁,担心。    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帝感其。 诚:诚实。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杂然相。 许:赞同。   逐先帝以驱驰。 许:答应。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现了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D.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是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语段二: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邓林,桃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5.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从正反两方面联想,说说这位夸父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即将渴死的夸父抛掉自己的手杖,使它长成一片繁茂的桃林,对这个悲壮而美丽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⑴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 隔膜 起来。

⑵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⑶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⑷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 如此 ,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⑸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

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第⑴段中“隔膜”的含义是_______

②第⑷段中“如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

(2)

文中与第⑸段划线句子含义相同的语句是 (填写原句)

(3)

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

(4)

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早期结合在一起,后来分道扬镳,各行其道,到现在又走到了一起的过程,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本文用词精录,准确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第⑵段画线句中“潜入”和“钻入”两个动词不能互相调换;第⑷段画线句中“藩篱”一词是“思想障碍”的形象说法。

E.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该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