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流浪的二胡》完成下面问题(14分)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③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过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④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⑤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他的《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寒春风曲》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听松》流浪着的也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

答:                                                               

                                                                    

 2、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2分)

答:                                                             

                                                                                                                                                        

3、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1分)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①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②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③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④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⑤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⑥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⑦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⑧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⑨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⑩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⑾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⑿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⒀教练也会手语?

⒁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⒂“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

1.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填空:(4分)

  主要情节:看见风筝——       ——得知真相—         

 

 
 心理变化:埋 怨 ——乐 意——        ——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中“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这个句子作点赏析。(3分)

3.文章第⑨自然段才点明放风筝的孩子是残疾儿童,其实前文中已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两个暗示的句子。(2分)

(1)                                 (2)                                   

4.对本文题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是春天的使者,给风筝让条道,就是让放风筝的孩子充分感受春天,让他们拥有春天。

B、放风筝的孩子和风筝是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他们让条道,就是给春天让道,同时也可以使自己拥有春天般的好心情。

C、聋哑学校的老师每年春天都让孩子来这里放风筝,是为了给春天让条道,让残疾孩子也能及时感受美丽的春光,拥有春天。

D、驾校教练教学员“我爱你们”的手语,告诉学员要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说明他的心中拥有明媚的春天,那就是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1分)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①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②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③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 “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④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⑤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⑥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⑦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⑧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⑨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⑩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⑾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⑿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⒀教练也会手语?

⒁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⒂“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

1.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填空:(4分)

  主要情节:看见风筝——        ——得知真相—         

 

 
 心理变化:埋 怨 ——乐 意——        ——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中“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这个句子作点赏析。(3分)

3.文章第⑨自然段才点明放风筝的孩子是残疾儿童,其实前文中已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两个暗示的句子。(2分)

(1)                                  (2)                                    

4.对本文题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是春天的使者,给风筝让条道,就是让放风筝的孩子充分感受春天,让他们拥有春天。

B、放风筝的孩子和风筝是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他们让条道,就是给春天让道,同时也可以使自己拥有春天般的好心情。

C、聋哑学校的老师每年春天都让孩子来这里放风筝,是为了给春天让条道,让残疾孩子也能及时感受美丽的春光,拥有春天。

D、驾校教练教学员“我爱你们”的手语,告诉学员要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说明他的心中拥有明媚的春天,那就是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