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找出下列哪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A.回味无穷 猝然长逝 川流不息 玲珑剔透
B.异国他乡 不可抹灭 具体而微 繁弦急管
C.险象迭生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获益菲浅
D.问心无愧 得失之患 举世无双 多姿多采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4分)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
【小题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谓之“圣人”;  [谓之“愚人”;  [谓之“君子”;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4分)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_______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_______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 粗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圣洁的报酬

去年七月份,我作为联合国义工服务组织(UNV)的一员,去南非做了半年的义工。

七月的中国,正值盛夏,但远在南半球的南非却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帮助那些滞留在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来自姆普马兰加省的贫民(尤其是小孩),给这些居无定所,在瑟瑟寒风中艰难求生的穷人捐衣捐物,帮助他们度过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

我们这一组一共六个人。其中留着一捋粗壮红胡子的英国人马丁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是我们这群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马丁带我们去的。那一天,我们到批发市场去买衣物、被子、玉米粉和饼干。购置完物品,我们开着日本人捐助的三辆丰田工具车,直奔郊外一个叫利比利亚的废旧农场。

可能听到外边有动静,最先冲出来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瞪着单纯的大眼,盯着我们,揣测着我们的来意。

望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拿出衣物就朝他们走去。

“把东西放下!”马丁冲到我跟前,涨红着脸,近乎粗鲁地夺下了我手里的衣帽。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一时不明白他哪来的脾气。

余怒未消的马丁面对围上来的孩子们,立刻变成一副温和的笑脸,柔声问道:“孩子们,愿意帮我们做点事情吗?”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咧着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其中一个被他的同伴恶作剧似的推了出来。

“非常好,”马丁鼓励着说,“如果你能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的话,我想,你会得到酬劳的。”

在同伴的怂恿下,那个小家伙真走过去,接住了新西兰人菲思从车上递下的一小袋玉米粉。

“好极了”,马丁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地叫着,“小家伙,谢谢你的帮助,这是你应得的劳动报酬。”他把一身棉衣和一小桶饼干递给了那个小孩。小孩愉快地接过这些劳动所得,兴奋得两眼放光。

“小家伙们,你们看到了,车上东西很多,有谁愿意继续帮助我们呢?”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

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理所当然地,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套棉服和一份玉米粉或者饼干。

这时,闻迅赶来的其他孩子瞅见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时候,眼里不由得显出失望。马丁挥着手,很兴奋的样子,大声叫着:“孩子们,排好队,我知道你们的歌声很甜美,为什么不给我们唱首歌呢?当然,你们也会得到理所应当的酬谢。”

那些孩子们受到了鼓舞,一边拍手一边舞动起来,歌声随后响起。他们唱得非常认真,唱完之后果然也得到了一份礼品。

整个下午,在马丁的策划之下,我们热热闹闹地把所有的物品按计划发给了孩子们。

在回去的车上,马丁主动跟我道歉说:“刘,我下午的态度不好,请你原谅。但你知道吗?我们不能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这样会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而且,人生来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挫,长大后会留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啊……刘,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

那一天,马丁的所作所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让我懂得,炫耀的爱心是一柄砍平人理想的风刀,它不但会拧干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

1.“我”看到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把衣服分给他们,可马丁“近乎粗鲁”地阻止了,当时“我”感到莫名其妙。读完全文,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联系全文,参考括号中的提示,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⑴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马丁为什么要“半蹲”着对孩子们说话?)

⑵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加点的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阅读下边的链接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从街上走过……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拦住了我。

红肿的、含泪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劣破烂的衣衫,龌龊的伤口……哦,贫困已经把这个不幸的生灵啃噬到多么不像样的地步!

他向我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他在呻吟,他在哼哼唧唧的求援。

我摸索着身上所有的衣袋……没摸到钱包,没摸到手表,甚至没摸到一块手绢——我什么东西也没带上。

我不知怎样才好,窘极了,我便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边一无所有呢,兄弟。”

这是屠格涅夫《乞丐》中的片段。“我”极想从身上找点钱物出来送给这个乞丐。假如马丁看到了,会不会阻止?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半亩方塘

谭岩

  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不远处的那半亩方塘,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她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她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浊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牺牲。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园。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糖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春到了,。清亮的塘水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回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秋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荷藕……

  ⑤只要有田野,就会有方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选自2003.3《散文》,有改动)

1.文中两处内依次选填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①塘堤上是一处处踩跨的蹄痕

②一处处踩跨的蹄痕在塘堤上

③人们就会抽取方塘一年的积蓄

④方塘让人们抽取她一年的积蓄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注意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简析每组中两个句子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含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结合对文章第④段的理解,你能发现方塘与松树有什么共性?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20宇)

只要有一粒种子,它(松树)就不择地势,不畏

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陶铸《松树的风格》)

4.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园”,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寓言故事,把你认为最符合情境的句子填在横线上,将写鸦、老狐狸的话补充完整。

  ①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乌鸦想,他肯定又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他的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着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100倍……”

  乌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一手,听着听着,便浑身打起战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乌鸦叹息道:“看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狐狸的肚子饿了,吵着向妈妈要肉吃。

  老狐狸说:“乌鸦太太那儿有,你向她要去!”

  “她哪会给我哟!”小狐狸嘟哝说,“乌鸦们都传着唱一首歌呢!奉承、漫骂都不管用了!”

  “她们都唱些啥?”老狐狸问。

  “她们唱:啊,我们是乌鸦,我们是乌鸦,不受狐狸奉承,不怕狐狸谩骂,不再上当做傻瓜!”老狐狸狡黠一笑,胸有成竹地说:“去吧,孩子,不管你用奉承的办法,还是用谩骂的办法,保险肉都能到手的。”

  小狐狸将信将疑地去找乌鸦去了。没多久,他衔着一块肉兴高采烈地跑了回来,大老远就喊:“妈妈,妈妈,你为什么猜得这么准?”

  老狐狸眯着眼睛说:“放在心上的事儿不须要挂在嘴上。谁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