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
试题答案
B(2005·江苏宿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读诗与识法林岫
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进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③十四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作者时宫女的深切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例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之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浓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来叙述描摹,何能简约精妙如此?
④读诗识法,虽非易事,但只要有好书或老师点拨,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必须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诗歌名篇,有意识地多读多思考。其次,须识活法。若学一法便拘泥一法,学一句咬定一句,不能融会贯通,终究难免东施效颦、泥里行舟之病。宋代朱熹:“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这清楚地说明了读诗与识法的关系。
(1)细读第①②段,概括加粗词“欣赏”与“鉴赏”的含义。
欣赏:________________
鉴赏:________________
(2)“东施效颦”讲的是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东施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着眉头,结果显得更丑。现在常用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第④段中的“东施效颦”在本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点线经营法”,下列诗句中运用此法的一项是
[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做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
“ 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
“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节)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14、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它为什么说“不,我瞎了……”?是否前后矛盾?此话该如何理解?(4分)
16.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
阅读理解:
王婆卖瓜”不再“夸瓜”南京企业热衷提高“美誉度”
今年“六一”,不少企业争相为儿童送礼。5月31日,省暨南京市妇联组织咨询活动,“金芭蕾”向来咨询的小朋友赠送儿童润肤霜。6月1日,副省长张怀西率队慰问清凉山小学时,宝高玩具有限公司给该校赠送智力玩具。这天几百位小朋友在省妇幼活动中心联欢,品尝的是“美登高”的冷饮……众企业为何热情向“小上帝”送礼?都说,要树立“孩子的朋友”“热爱孩子”这样的美好的形象。
从80年代起,世界企业界兴起提高企业美誉度的热潮。以前企业都重视硬广告——直接介绍产品。“上帝”对这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反感了,于是企业顺应“上帝”心理,来个新的公关战术——“王婆卖瓜,不吆喝卖瓜,但又要让你知道在卖瓜”。提高企业美誉度的“软广告”由此应运而生。像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一会儿到中东解救饥荒,一会儿到非洲①灾民,不久前,他们又在莫斯科街头,树起了1000个电话亭。种种公益壮举,把“可口可乐”宣扬得全球闻名。
随着三资企业在中国大地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软广告”也随之发展起来。“雀巢咖啡”落户中国后,年年②上海少年宫。今年7月,还将③华东少儿比智慧、比动手能力的“拼拼乐”大赛。“南京小姐”的桂冠标名权却被广州佛山安安化妆品厂买走。今年则不同了,省妇联为“十佳健康儿童评选”寻找合作伴,在宁卖公爵奶粉的成丰达有限公司立刻响应。在80万广告费已告罄的情况下,从办公费里拨出了10万。还有的企业在“三八”节期间,为女士“添风采”,“六一”为儿童“送爱心”。南京地区企业增加美誉度的活动,堪称活跃了。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赞助 援助 资助
B.援助 赞助 资助
C.资助 赞助 援助
2.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与“金芭蕾”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文中“告罄”的“罄”在《新华字典》中和“倾、情、清、庆”等字排在同一个音部中,而且排在最后,根据该字典的编排特点来推断,“罄”的读音应是________;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告罄”可理解为________。
4.文中“雨后春笋”是________结构的短语,它的意思是比喻________。
5.“软广告,在南京,去年还挺冷”中的“冷”的含义是
[ ]
A.做“软广告”的人感到寒冷
B.对做“软广告”不重视,比较冷淡
C.对做“软广告”的人不热情
6.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粗的“立刻”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新闻的标题有主标、引标、副标,本文的“‘王婆卖瓜’不再‘夸瓜’”属________,“南京企业热衷‘美誉’”属________。
8.文中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
9.第三段画线部分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10.从全文内容来看,“软广告”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2)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3)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4)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5)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6)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7)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8)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9)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10)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11)“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12)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
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13)”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14)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15)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16)“除台湾省外,先生。”
(17)“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18)“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19)“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20)“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21)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22)“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23)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24)“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25)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26)“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27)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28)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29)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30)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插入对教授的介绍与全文中心无关,应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第(28)段中加粗的“戳”在句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文章写教授,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侧面描写主要起到了反衬作用。
E.“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