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文言句子中实词的含义正确的选项是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无,没有 B、迷惑不解 ②子曰:“默而知之……”。 A、约定 B、记住 |
试题答案
B,B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明显的警戒)。”
(《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
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
2.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藜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⑤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她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我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了,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而下。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静静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她的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逃避。也许,他们是真的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流满泪水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摘自《读者》2013年第24期)
19.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女孩的反应如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3分)
记者刚采访时,女孩 ▲ ;→ 记者启发提问,女孩泪流满面;→ 记者不再提问,女孩 ▲ ;→ 记者继续追问,女孩 ▲ 。
20.文中多次提到记者手中的镜头,请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品析其作用。(4分)
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
2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一句,表现出女孩内心的孤独。
B.文章写的虽是悲情故事,却充满爱的味道,如父母与孩子的爱,“我”对女孩的爱等。
C.本文以“我”为叙述者,既增强了真实性,也表达了“我”的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D.已成为孤儿的女孩“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体现出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冷漠。
22. 选文和链接的相关报道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链接材料】河北贫困村民王秀青为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为节省开支,住在热力管道的井下整整十年。近日因网友的爆料,“井底人”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成名”后的王秀青却选择了推却诸多好意。
在此期间,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来访,公司愿意暗中资助王秀青的三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这让他格外感动。“井底人”苦尽甘来,但不想把家庭信息透明化,以免孩子求学之时遭受太多异样眼光。北京这家公司不事张扬、低调献爱,无疑更让人愿意接受。 (根据《金陵晚报》相关报道整理)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在电脑这个行业以及其他新兴技术领域里,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我①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两次创造高峰,一次是26岁时,当我懂得软件和硬件之后,在这两个领域展开研究;还有一次是在我38岁从事激光照排这个项目的时候。
②那时我是一个无名小人物,有一些号称“权威”的人就来指挥我,说你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其实他文献看得不如我多,在第一线干活更不如我多。好在我往往能说服别人,然后按照正确的方向做。有时碰到对方对我不太了解,我又不便去说服,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一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也不太懂,我还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做。
③现在我过了60岁。从55岁开始,一年戴一个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这样一想,还真是一个权威了。其实人们不知道,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里头是没有60岁的权威的。而60岁左右犯错误的,却不乏其人。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王安,年轻时取得了巨大成就,到60岁左右,开始犯错误,如坚持跟IBM②对着干,坚持不生产和IBM兼容的计算机,搞自己的自成体系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连网络都是wang.net,不能跟人家兼容,这么一个决策上的错误,再加上封建意识,相信虎父焉有犬子,不顾董事会的强烈反对,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提拔到总裁的位置上。结果股民联名告状,说王安把中国的裙带关系搞到美国上市的公众公司里去了,他不得不把儿子弄下来,结果元气大伤。王安去世前公司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趋势,最终破产了。
④很有趣的一点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一到60岁,忽然 成了权威了。我发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
⑤所以我说,在高新技术领域千万不能迷信院士,不能迷信权威。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当然在医学、农业、考古、植物分类等知识更新不太快,又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里,年纪大的还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少数年轻院士还在创造高峰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
⑥今天我觉得我们在某些领域里崇尚权威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新兴领域我们绝对不能崇尚权威,而要更多地关注小人物。今天北大方正研究院成员的平均年龄是27岁,方正的技术总管已经不再是我,而是一位40岁的博士生导师。他们这些年轻人有权决定方向,我不去干扰他们。
(节选自2002年2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我”:即本文作者王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现代毕异”,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②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世称“蓝色巨人”。
(1)文段②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权威”一词加了引号,在这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②画线句子中有“阳奉阴违”一词,试结合语境解释其具体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作者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电脑这个行业以及其他新兴技术领域里,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
B.院士的由来及其作用。
C.不能迷信院士,不能迷信权威。
D.在高新技术领域,不能迷信院士,不能迷信权威。
(4)在论证论点时,作者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作为论据。试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些论据进行概括。(不能超过25个字)
正面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权威?试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②科学家发现,很多植物,除了感觉灵敏外,它的味觉还能够品尝得出叶子上的东西是否可以吃。例如毛毡苔,如果你给它开个玩笑,放一粒砂子在它的叶片上,那些绒毛照样会卷曲起来,但是它很快就发现受骗了,于是马上把绒毛张开,吐掉砂子,再伺机捕捉可食的动物。
③植物的味觉也有助于防御,并于嗅觉一起构成铜墙铁壁。美国农业部的詹姆斯进行的研究表明,当甜菜夜蛾毛虫开始蚕食玉米、甜菜和棉花叶时,植物能“尝”出幼虫唾液中的一种物质。接着,它们便开始制造“香水”,即一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物质飘散在空气里,并引来雌性的寡毛土蜂。寄生的寡毛土蜂在甜菜夜蛾毛虫体内产卵,当幼蜂孵化时,就会把甜菜夜蛾毛虫活活吃掉。所以,当植物尝到甜菜夜蛾毛虫的唾液时,它已经遭到了攻击,但是它确信自己能狠狠地报复一下。
④植物也要“恋爱”、“结婚”。绿色开花植物为了繁衍后代,是要“恋爱”和“结婚”的。不论是自花传粉也好,还是异花传粉也罢,植物一般都是由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通过受精结成胚珠,发育成种子。在百花竞放的自然环境里,花粉自由传播。雌花“情窦敞开”,它们之间的“恋爱”虽然很自由,然而各种植物的“成亲”总是有“规矩”的,例如,水稻和棉花不“婚配”,玉米和大豆不“成亲”,高梁和烟草不“相爱”等等。
⑤为了揭开异科绿色开花植物交叉传粉难以“成亲”的秘密,植物生理学家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直到近年来才初步解开这个谜。在花期相遇的条件下,玉米的花粉可能传达到大豆的柱头上,水稻的花粉也可能传到棉花的柱头上。但它们的“恋爱”都不能成功,无法“生儿育女”,其生理原因是由于花粉和柱头的“亲和力”不相宜,这完全可以通过它们的味觉“品尝”辨别出来。花粉一传到柱头上,立即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如果是同一种物质,其柱头很快就会识别出来,柱头的角质层马上溶化,让花粉管走进子房;如果不是同种植物的花粉,柱头则坚持不“接纳”。正因为各类植物的柱头对本种植物具有专一的“亲和性”,对异种植物的花粉产生“排斥”,以至“抗婚”,所以各类植物的婚姻一直避免了“乱伦”现象,玉米不可能“嫁给”大豆,水稻也不能“娶”棉花为“妻”等等。异科植物之间这种严格的“抗婚”特性,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个物种的稳定与延续。
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孜孜以求,不懈攻关,采用各种人工技术,试图诱导异科植物“恋爱结婚”培育植物“混血儿”,以创造新的物种,综合多“族”植物的优良性状,求得生物产量的提高,造福人类。
答:
2、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植物地味觉有什么作用。
答:
3、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抗婚”: ⑵“混血儿”:
4、第3段举“甜菜夜蛾毛虫”遭到植物反击的例子,其作用是 。
5、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异科绿色植物之间的“抗婚”特性,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个物种的稳定与延续。
C、“各种植物的‘成亲’总是有规矩的”一句中的“总是”,不能用“可能”去替换。
D、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简练平实,准确地说明了植物之间“恋爱”虽然自由,“成亲”却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