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C、他学习勤奋,经常向老师请教,是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D、校运会就要开幕了,同学们紧张地准备着,个个跃跃欲试。 |
试题答案
CB、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C、他学习勤奋,经常向老师请教,是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D、校运会就要开幕了,同学们紧张地准备着,个个跃跃欲试。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所学校宣传栏上的一则消息,其中格式、错别字、语病不少,请按要求改正。
今年十四岁的王敏,人小志高,平时学习克苦,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超过90分,在年级名列前矛。他不仅重视课内学习,还十分注重课外学习,并且注意培养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他认为,能在全市生物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①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是自己比赛成败的关键。据他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王敏同学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赢得了各位评委赞赏。②从王敏同学的身上,使我们懂得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给这则消息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画横线句子都有毛病,请按顺序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题。
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边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2.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3.根据文中的叙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空谷幽兰”的特点是________,“盆景家兰”的特点是________。
4.“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所描写的意境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的意境相似,请你写出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兰草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本性,但挺拔的松树无论生于沃野还是长在山岩都不失坚强本色。请对此谈谈你的感悟。(限4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①有个二十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4分)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上互联网弊多利少?(3分)
4.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句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我看到了一条河
[英] 理查德·布兰森王悦译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姑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我终于游会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荀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荀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通过“我”学游泳的时,表现了“我”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使“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
B.第一自然段中的叙事,为下文写“我”敢于在湍急的河流中学游泳作了铺垫。 |
C.文章重点刻划了“我”父亲的形象,突出他对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
D.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我”在回家途中学会游泳的事。 |
2.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最准确地一项是( )(3分)
A.“我”冒着危险一定要赢得打赌的10先令,说明“我”是个贪心的小男孩。 |
B.母亲增让四岁的“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地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刻画了母亲不溺爱孩子的性格。 |
C.看着“我”走到水比较深的地方,爸爸“看上去毫不担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漠不关心。 |
D.朱迪斯姑姑见“我”到最后一天还没有学会游泳,说“没关系,里克,明年再来。”说明她对“我”失去了信心。 |
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几个词语突出水流湍急的特点?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4.请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3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30个字)(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看到了一条河
[英] 理查德·布兰森王悦译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姑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我终于游会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荀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荀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通过“我”学游泳的时,表现了“我”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使“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
B.第一自然段中的叙事,为下文写“我”敢于在湍急的河流中学游泳作了铺垫。 |
C.文章重点刻划了“我”父亲的形象,突出他对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
D.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我”在回家途中学会游泳的事。 |
A.“我”冒着危险一定要赢得打赌的10先令,说明“我”是个贪心的小男孩。 |
B.母亲增让四岁的“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地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刻画了母亲不溺爱孩子的性格。 |
C.看着“我”走到水比较深的地方,爸爸“看上去毫不担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漠不关心。 |
D.朱迪斯姑姑见“我”到最后一天还没有学会游泳,说“没关系,里克,明年再来。”说明她对“我”失去了信心。 |
【小题4】请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3分)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30个字)(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①有个二十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小题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上互联网弊多利少?(3分)
【小题4】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句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9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7
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1
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
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它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 ;在赤道,则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
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文章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2.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指 ,“!”指 。(2分)
23.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语句。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 ;在赤道,则 。”(2分)
2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