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正确
B、错误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4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以下材料并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关于提升阅读力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1)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只有5.6%的国民知道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2)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
(3)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局面。而各种“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却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A.加强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阅读活动,自觉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B.倡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C.重视阅读实践,把知识积累和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让娱乐远离我们的阅读实践。
D.摒弃功利化阅读,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以下材料并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关于提升阅读力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1)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只有5.6%的国民知道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2)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
(3)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局面。而各种“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却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A.加强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阅读活动,自觉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B.倡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C.重视阅读实践,把知识积累和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让娱乐远离我们的阅读实践。
D.摒弃功利化阅读,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4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以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如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作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以下材料并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关于提升阅读力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1)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只有5.6%的国民知道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2)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

   (3)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f晦尴尬的局面。而各种“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却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A.加强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阅读活动,自觉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B.倡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C.重视阅读实践,把知识积累和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让娱乐远离我们的阅读实践。

      D.摒弃功利化阅读,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小题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小题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小题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小题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小题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小题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摘自《气象知识》)
【小题1】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小题2】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小题4】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摘自《气象知识》)

1.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2.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                    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4.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